成功整合數位產品和娛樂應用程式功能的蘋果,繼iPhone炫風之後,今年推出的iPad,再度在全球創造了供不應求的熱銷佳績,成功的為數位電子產品打造了一個媒體平板(Media Tablet)的新市場。


成功整合數位產品和娛樂應用程式功能的蘋果,繼iPhone炫風之後,今年推出的iPad,再度在全球創造了供不應求的熱銷佳績,成功的為數位電子產品打造了一個媒體平板(Media Tablet)的新市場。在IDC負責亞太區 Domain Research Practice 團隊及Devices Peripherals 研究部門副總裁馬伯遠(Bryan Ma)指出,由蘋果率先開疆闢土的「媒體平板」新大陸,不僅將重塑未來35年電子產業的新面貌,在日本除外的亞太地區,包含中國、韓國和台灣等國家的區域性科技製造商,更不會自外於這股新的科技趨勢。


儘管今年下半年以來,蘋果受到iPhone 4的收訊問題衝擊,負面消息連連。但是蘋果在上半年推出的iPad,這個引領出平板電腦(Tablet PC)時代來臨的關鍵性產品,仍然是市場上最熱門的消費性電子商品。iPad的大成功,不僅粉碎產品上市前,市場上對於消費者會不會接受這個「大一號的iPhone」的疑慮,更打開了在手機和小筆電兩個產品之間的另一個市場,也讓許多過去對平板電腦保持觀望態度的科技廠商,開始競相投入平板電腦的生產。


是新媒體 而不是新電腦


由於iPad可以同步使用App Store iTune 等重要的軟體應用程式,馬伯遠認為,這更增加了電子書以及更強的遊戲功能,是市場願意埋單的重要原因。因此,過往大家所認知的平板電腦,在蘋果的軟體應用程式加持下,已經不再只是一台「電腦」,而是成為一個新的媒體(Media)。IDC並將平板電腦(Tablet PC),統稱為媒體平板,也意味,這個新的媒介,未來將會依照其所要呈現的軟體內容以及應用程式,將會以不同的樣貌以及形式出現。


馬伯遠預估,明年起,亞太地區各國的科技廠商將陸續推出媒體平板產品。而在區域性的軟體開發商陸續推出整合媒體平板的應用程式之後,媒體平板將以更多元化的樣貌出現,保守估計,整體銷售數字上看300萬台,台灣及中國並成為亞洲媒體平板產品的領導市場。


IDC認為,媒體平板主要是泛稱採用7-12英寸的平板彩色顯示器,同時採用ARM的處理器,並運用蘋果的iOSGoogleAndroid作業系統的數位媒體。馬伯遠表示,儘管目前市場上已經有智慧型手機和小筆電等多功能的數位產品,但是媒體平板在市場上被定位為多媒體娛樂設備,和手機及小筆電的市場將有所區隔,加入電子書功能並且擁有easy to use(容易上手)使用介面的的蘋果iPad,將只是媒體平板的第一個產品。


未來,新的媒體平板,將會視「Where to use」(在哪裡使用)和「How to use」(如何使用)這二個主要的發展方向,而發展相當多不同的應用產品。例如,在學校中可能會大量採用較小尺寸,而且只具備電子書軟體功能的媒體平板產品。


因此,在多種不同的應用模式帶動下,IDC預計,亞太區(不含日本)的媒體平板市場,未來35年將出現相當大的變化,預估出貨數量將從2010年的130萬台,增加到2014年的960萬台,年均複合增長率為65%。馬伯遠統計,因為受到iPad上市的帶動,今年亞洲主要的媒體平板銷售市場出現在澳洲、香港和新加坡。雖然iPad主要的訴求應用軟體「電子書」產品,因為內容版權的問題,無法在亞太地區上架銷售,不過在亞太區銷售的iPad上仍然有基本的網頁瀏覽、連結到社群網站,以及與iPhone無縫整合的App store iTune等音樂和遊戲等應用程式功能。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些應用功能,目前已能滿足市場的基本需求。


台灣與中國急起直追


至於亞洲最大的市場,中國和台灣的華文市場,今年尚未看到媒體平板的熱銷景況,馬伯遠說,主要的原因,是iPad還沒有公開在這二個地區上市。然而,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以及科技產品製造大國,IDC預測台灣和中國的科技產品製造商,將會急起直追推出符合在地化應用需求的媒體平板產品。回歸到原點,媒體平板產品能否成功,仍然需取決於應用軟體及內容的豐富程度。台灣和中國所推出的媒體平板產品,也必須要提供符合華文市場所需的應用程式及中文內容,才能成功的擴大媒體平板產品在中國及台灣的市場規模。


至於在台灣,馬伯遠分析,台灣科技廠商的強項,就是為國外品牌大廠設計代工的ODM,具有大量生產的經濟規模,以及具有競爭力的工業設計能力。在新的媒體平板的市場領域,台灣在硬體的生產上,有相當的條件可以發展出自有品牌及產品。不過台灣廠商必須面對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也就是在軟體、應用程式以及使用者介面的設計上,和國際大廠相較是處於相對弱勢的狀態;但軟體應用程式及使用者介面,卻是媒體平板產品要成功的最重要關鍵因素。因此,儘管台灣廠商是以硬體製造代工見長,在講究軟體設計及應用程式的媒體平板時代,若要成功搶攻市場商機,就必須透過和國際或是區域性軟體設計或是應用程式夥伴的合作,發揮軟體整合硬體的功能,才能開發出成功的媒體平板產品。另外,檢視蘋果iPad成功的前例,在媒體平板的時代,「行銷能力」絕對是不可獲缺的一環,儘管行銷並非台灣硬體製造廠商的強項,但是包括華碩等台灣硬體製造廠商,若能和國際的大型專業行銷公司合作,將可以成功的為台灣打造成功的媒體平板品牌。


功能與品牌多樣化發展


儘管媒體平板的市場前景看漲,馬伯遠不諱言,媒體平板產品的軟體和硬體規格,仍然出現不同的陣營及分歧看法。在硬體市場,包括戴爾電腦、HP、甚至是手機廠商摩托羅拉等國際大廠,都表明要投入媒體平板產品的生產,但是許多的重量級科技廠商,仍然尚未決定要選擇x86或是ARM的平台。在軟體方面,包括AndroidChromeMeeGoWebOS等不同的作業系統,也有各自不同的擁護廠商。馬伯遠說,對於媒體平板產品的不同看法,讓不同的廠商發展出不同的產品,這雖然會讓產品多樣化,但是卻也會同時降低媒體平板市場的成長力道。


馬伯遠指出,未來在中國、台灣以及韓國等高科技製造大國的帶領下,亞洲將會出現許多不同品牌的媒體平板產品,而因應應用功能的差異,市場上將出現各種不同價格的媒體平板產品。當然,在未來五年內,隨著電信業者陸續擴充其通訊頻寬到4G網路,改善寬頻傳輸的問題之後,媒體平板將可以更為快速的上傳或是下載大量的資料傳輸,滿足更多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馬伯遠樂觀的說,這波由iPad所帶起的媒體平板風潮,現在才正要開始。


創新發現誌第2955頁相斌斌及61頁鍾漢賢照片均由IDC提供。


馬伯遠(見圖,照片Bryan Ma本人提供)目前任職於IDC在新加坡的亞太總部,擔任Domain Research Practice 團隊及Devices Peripherals 研究部門副總裁一職,他在新加坡主要負責協調亞洲區內16個市場,IDC的個人計算器、手機、掌上型電腦/PDA、顯示器及消費市場的研究。並曾多次獲得IDC的獎項,包括三個優異研究獎項及成為IDC的全球研究員(Global Fellowship. 馬伯遠發表的觀點,曾獲多份國際刊物刊登,包括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商業週刊、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USA TodayInvestors Business Daily、南華早報、遠東經濟評論、CNET News.com及紐約時報。


1999年馬伯遠加入IDC,任職於位於加州的消費裝置團隊。期間他帶領IDC美國及全球報導互聯網裝置、資訊通信業務及MP3播放器。他也帶領IDC將研究範疇擴展到媒體市場。2001年,馬伯遠轉任到新加坡的IDC亞太區個人系統研究部,負責主管工作。


【完整內容請見《創新發現誌》ideas 20109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iPad 風暴/新媒體強權誕生


Apple iPad 影片中文字幕版(影音)


 歐普拉只要有夢 就可以改變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