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奮鬥史》、《大兒子的聖誕節禮物》、《陽光小雨》、《宗教與人生》… 這些都是書名,但是絕大部份的人很有可能從來也沒聽過,因為那些都是在我記憶中,在夜市的某個角落、在某座廟宇的門前,或是突然闖進某家coffee shop的一些素人作家,以自我推銷的方式,希望跟我販售的書籍.這種行為叫做甚麼? 其實這就叫做 「個人出版」。


還有,那些置放在公用電話機上,不為利益,只為傳遞某宗教精神的勵志小品,或是您偶爾會在自家信箱中收到來自於口足畫家的彩繪名信片、在自己的網路電台上錄製的podcast、將自己的插畫印製在個人的名片上來發佈、乃至於一些數位媒體系學生自導自演自賣的影音短片DVD,廣氾地來說這些其實都是一種個人出版的型式。


但今天的主題,先聚焦在以文字為主的出版方面。


數位化使得個人出版有無限想像空間


「個人出版」其實是一直以來都是以一種極其微小力量來保持它的存在,而現在被 「舊事重提」,其實,是因為自從它與數位、部落格、web 2.0幾個詞產生連結後,由於它可能撼動傳統出版業長久的營運模式,所帶來的無限想像空間。


想想,擺脫了主流商業機制的 「數位」文字內容,其實它都可以得到一個最起碼的所謂 「見人見智」的受評機會,而非單單由出版社、編輯來判生判死。


想想,假設某素人的出版品在全台平均每一萬人中,有一個人是抱持著支持而願意購買的態度,以傳統「個人出版」的方式,此作者必須計劃要花多長的時間、碰到多少萬中求一的機會,才可以繼續支撐他的創作? 而在一個以文字內容創作為主的出版社群網站裡(假設這個網站像影音創作網站 YouTube 一樣成功),他碰到萬中求一的機會又可以提高到多少?這是效率的問題。


「方便」沒有成為文字在創作時的優勢,頗耐人尋味


弔詭的是,以創作工具門檻而言,其實,影音的門檻是遠遠超過文字的。想想,無論製作品質的好壞,無論影片的長度,要完成一個最陽春的作品,就算不用好的劇本,不用炫麗的轉場特效,不用音效,基本的攝影或剪輯都是無法避免的,而對於文字創作者而言,以數位內容的角度,僅僅學會打字就可以完成。


我常常在想,為何影音創作可以在諸如YouTube、 I'm tv 、Webs-tv 等web 2.0網站大行其道,熱鬧不已,而門檻遠低於影音創作的文字創作能量卻始終沒有辦法真正爆發出來?


「方便」這件事,居然沒有成為文字在創作時的優勢,頗耐人尋味。


是甚麼因素可使數位文字創作源源不絕? (並且可以漸漸成為產業)
是甚麼因素可以讓創作者回歸到最純樸的創作方式?
這是非常值得細究的。


是成功的典範不夠多? 是成功所帶來的利益不夠吸引人? 是成功的範例沒有經過如放大鏡般的宣傳? 還是很單純地,我們還沒有一個具有超強聚焦效果的文字創作社群網站?


下一個新媒體戰場,要靠文字創作者、平台經營者來共同努力


其實,出版數位化之後,文字便已非傳統媒體中純文字元素,而是可以在數位載體上呈現的數位內容中的一環,如果無法跳脫傳統文字媒體的生存空間(紙本),那麼,可能會枉費了數位化的環境及模糊了數位化的意義。


數位匯流已然是未來平台發展的趨勢,平台匯流之後,當然可能會有許多新匯流內容的產生,舉例而言,文字搭配著影像進行閱讀的模式,文字搭配著音樂的內容型式,文字在行動媒體上的呈現,文字在電視上的呈現(IPTV),以及文字搭配圖像、音樂的非線性內容(TV Book)。


其實,一直以來,在PC-based 的媒體平台上,以文字為主要創作元素的社群網站大部份並未如影音般如此耀眼閃亮,但在下一個新媒體戰場,是否能造成風起雲湧,可能也有待文字創作者、平台經營者來共同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