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陳歆怡】


現年56歲、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的安土美津子,10年前因工作外派到台灣的機緣而嫁給台灣郎,家庭幸福美滿,卻有一件小事,令她從踏入夫家第一天起就耿耿於懷:「實在想不到,工作幹練、個性溫柔的他,東西竟然那麼多,即使我努力打掃,家裡卻總是凌亂又黯淡。」


然而,每次安土請先生動手清理一下,對方總以忙碌為藉口,或表示「捨不得」、「好可惜」、「以後還能用」,遲遲沒有動靜。


大約3年前,家裡滿溢的物品終於壓得安土喘不過氣來,爆發為給先生的最後通牒:「人或東西,你要選哪一個?」剛好此時安土回日本探親,接觸到當時日本正夯的「家庭雜物整理術」專業課程,她如獲至寶,取得House Keeping協會認定的整理收納顧問證照後,回台開設工作室,除了舉辦講座,也曾有67次到府諮商的經驗。


像安土女士這樣的整理達人,在日本為數眾多,且已形成產業;這股風潮中的翹楚是2009年出版《斷捨離》一書、創下200萬本銷售佳績的整理顧問山下英子。


整理產業正夯


山下英子自稱從瑜珈「動禪」中體悟到「斷捨離」整理法──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從2000年起,她在日本各地舉辦超過500場講座。影響所及,「斷捨離」還入圍2010日本年度流行語,人人都能在遇上婚姻、戀愛或工作煩惱時套上一句。


整理風潮在美國也行之有年。1985年成立的「全國專業整理師協會」,是整理產業的火車頭,會員從最初的16名成長至上千人的組織;過去,整理師多由教師、秘書或其他低薪職業轉行,如今卻吸引許多律師與企業主管爭相投入,服務內容更細分為家庭整理、辦公室整理、人際關係整理,乃至專門對付長期凌亂的住家和服務名流等。


鑽研台灣日治時期生活史的作家陳柔縉認為,日本居住空間狹小,加上原本就是一個對生活美學吹毛求疵的民族,各種生活道具繁複多樣(例如餐具區分四季),而且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珍惜家傳「古物」,因此,整理術不僅是出於必須,也是「外人看來太過龜毛」的教養;新一波的「減法」整理術,則可看成是從「繁瑣細緻」轉移至「清省簡單」的心態擺盪。


整理相對論


有趣的是,美、日整理產業的勃興也引發了反彈。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Eric Abrahamson與科普記者David H.Freedman2007年出版的《亂好》一書中,抨擊各界對整理的倡導太過浮濫,他們認為,一味要求整齊有序,不僅造成壓力,還會喪失活力與生機。反對意見還來自一些新潮的室內設計師,他們揚棄過度的秩序與極簡風,刻意營造有些凌亂、更滿溢與人性化的感覺。


《亂好》書中舉出的最著名反證是科學家愛因斯坦亂到不行的書桌,他本人對此曾經辯解:「如果書桌亂七八糟象徵頭腦亂七八糟,那麼,書桌空無一物又象徵什麼呢?」


旅日作家劉黎兒指出,真正徹底的斷捨離,應該從少買或只買絕對需要的物品做起,然而,日本社會的方法論都偏向「捨」的面向,好像光丟掉就能帶來安心,結果是給原本大量消費的人繼續消費的藉口;其次,過於勉強的斷捨離也容易造成反動,有人丟完之後,改以大吃大喝來抒解壓力,也有人一口氣丟太多,到頭來又去買回。


當房子變成倉庫


在後工業社會中,產品的生命週期遠比過去短暫,新產品很快被更新的產品取代,有些甚至被徹底淘汰,人們卻可能一邊持續買進,一邊將某些物品轉為懷舊收藏。


歌手劉若英曾在散文〈永遠不搬家〉中分享她整理、清空爺爺奶奶充滿回憶的老家的過程:


身為高階軍官的劉爺爺配給到一百多坪的老房子,50年來,東西只進不出,家具、衣物用品之外,還有許多不可思議的雜物收藏,像是從大陸帶過來的、原封未動的大木箱,爺爺收藏的剪報,早已不堪使用的家電,堆滿倉庫、早已蒸發的酒,甚至已經離異的新人送來的過期禮餅。


隨著爺爺去世,軍方通知遷離改配國宅,親上火線整理爺爺遺物的劉若英領悟到:對年少時歷經動盪的長輩而言,保留物品是一種抵擋回憶流失、渴望定根的表達,且已經內化成生活態度;也因此,雖然她努力透過資源回收減少丟棄的衝擊,仍直覺自己像在「大義滅親」。


罩門人人不同


既然人與物品的關係從來不止於實用功能,還有情感與心理層面的羈絆,難題還在於,我們很容易指責別人囤積過多的「垃圾」,豈知人人都有各自丟不下手的「罩門」。


48歲的職業婦女張小姐,一直為「衣櫃明明很滿,卻找不到要穿的衣服」而煩惱,最近卻赫然開竅:自己衣滿為患的原因,其實是放不下「哪天瘦下來還能穿」的執念,想通後,她清出數十包狀況堪稱良好的衣服,買東西也更加審慎。


山下英子就認為,真正棘手的是覺得「好可惜」、「捨不得」這類情緒與執著,然而,沒派上用場甚至胡亂存放的物品,反而造成情緒上的愧疚與不安,而充滿回憶的執念之物,本身就是一種強大束縛,一味囤積並非好事,有時還需特殊儀式(例如焚燒),或是跟它說「謝謝」等告別的話,才能處理掉。


提出「心動整理術」的日本作家近藤麻理惠則認為,以往的整理術,都是教大家用一個理想數字(例如兩年沒使用)作為判斷標準,但大家應該找出自己的內心尺度,感受「碰觸物品時,是否感到怦然心動?」沒有怦然的就可以放手。她還提醒,初學者最好避免從具有回憶的物品下手,建議順序是:衣服書籍文件小東西,免得磨磨蹭蹭打回原形。


取捨有道


談了很多割捨之道,或許你也不免疑慮,到底要丟到什麼程度?提倡減法哲學,難道不會在衝動下失手,造成日後的遺憾?


「物品是自我歷史的呈現,保養、維持老東西的習慣也是一種古早智慧,斷捨離如果只是『捨舊』,缺少轉贈或回收的步驟,反而變得不環保,」劉黎兒說。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曾對媒體分享他自行摸索的整理心法:二十年前,他也是每樣東西都捨不得丟,結果有回趁年終大掃除,他一氣之下眼睛閉著就通通丟掉了,事後卻異常懊悔。


現在的他,每個月用一個卷宗夾,把這個月內捨不得丟的東西放入,裡頭可能是一封來自消費者的信、同仁母親告別式的封面、小孩為家族旅行設計的行程表等吉光片羽,所有卷宗收藏成箱,只等退休後細細品味。


「我整理的原則,就是留下有記憶點的東西。試想,如果現在我們突然得了失憶症,你什麼都不記得了,等於沒有活過,但這些東西讓你不會白活。」


或許,活在這個物質富裕的社會,人人都該學習拿捏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整理之道,與物品的愛恨糾葛雖不會就此停歇,卻能充滿啟發與樂趣。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光華雜誌》五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時間管理就是用最快的時間達成最有價值的目標,實現均衡的人生。


一天變出二十五小時 十五分鐘工作術


你怎麼浪費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