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深究一則引人共鳴的品牌廣告,不難發現「生活情境」的影子,扮演品牌深烙人心的催化劑。

「哥哥,這是我掉的。我叫劉自強。」


廣告裡,一位大男孩低頭拾起掉落地上的零食,正滿臉疑惑,忽然一位小學生站在身後說,他猶豫一下,指著包裝上的文字,笑著回答:「不對喔,上面寫的是張君雅小妹妹,不是劉自強啦…。」


看到這則電視廣告,令人不自主開懷大笑,也喚醒眾人對另一則廣告的記憶。


「張君雅小妹妹,你家的泡麵煮好了,你阿嬤限你一分鐘回去吃…。」隨著里長伯的廣播聲,一個頂著一頭捲髮、穿著木屐,奔跑在平溪街頭小女孩,趕著回家。沒想到,事隔不久,廣告裡的主角,已變成一個新品牌,還有自己的公仔。


啊,多美好的過去


話題廣告捕捉街坊互動的情境,幽默而懷舊,小人物引爆超人氣。


2005年,維力食品推出手打麵「張君雅篇」的電視廣告,讓一個親切感十足的廣告虛擬人物,紅透半片天,也反映在實際的銷售數字。


這讓維力食品信心大增,原本就準備大力拓展休閒食品市場的維力,決定搭上順風車,在「張君雅小妹妹」的高人氣未退燒前,推出以「她」為名的零食品牌。


「這樣就不需要再花時間,重新塑造新品牌的認知度。」維力食品行銷企畫部協理陳瑞鎮分析,直接連結張君雅小妹妹的高名氣,打造一個新品牌,是較省力的方式。


不過,要讓小人物脫穎而出,又不忘著墨商品特色,廣告操作手法得夠細緻。


這兩則創意廣告的幕後舵手、我是大衛廣告創意群總監劉廣和說,「這都是把生活裡的經驗挖掘出來,進一步戲劇化的成果。」


根據調查,泡麵的口味和食用習慣,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主因,相較之下,維力手打麵主打「久泡不爛,Q麵條」的優勢,並非影響消費者購買的直接因素。


「既然無法透過強調商品特色,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就要從生活經驗中取材,尋找能與他們產生共鳴的因子,創造他們對品牌的直接聯想。」劉廣和說。


為細膩描繪消費者的生活情境,廣告團隊決定用戲劇化的手法拍攝廣告。為創造有真實感的廣告人物,廣告團隊臨時起意,替廣告中的小女孩取名為「張君雅」,期用一個簡潔有力的菜市場名,營造品牌的親切感。


接著,和擅於懷舊取景的導演陳玉勳合作,把電視廣告畫面,拉到具濃厚懷舊情懷的平溪老街,以捕捉街坊鄰居互動的情境,舖陳故事。片中少了自吹自擂商品特色的語氣,而是透過廣告人物的幽默誇張,細細帶到商品特色。


隨著廣告的每個轉鏡,劉廣和希望激起消費者的生活記憶,他相信,當廣告激起消費大眾心頭的親切感,品牌的行銷效果,也會在這個共鳴發酵的過程,發揮影響力。


瞧,多可愛的妹妹


抓住「張君雅」熱潮,將「她」變成新品牌,落實資源,創造實際效益。


沒想到,一個隨口命名的虛擬人物,因此一炮而紅,連出現廣告裡的黑貓嬸、里長伯,都跟著大紅大紫。


「廣告人物出名後,會是企業的資源,若不能量化,就不會變成資產。」劉廣和說。


當維力食品緊抓熱潮,推出「張君雅小妹妹」新品牌,也算跨出一大步,真正把資源落實為創造實際效益的資產。在速食麵市場不斷萎縮之際,也讓已經30多歲的中年品牌,找到一股和年輕消費客層對話的助力。


身為維力長期的合作夥伴,我是大衛廣告是站在「長期經營」的角度,和維力一同扶持,「張君雅小妹妹」這個彼此共有的孩子順利成長。


新的品牌廣告,一樣是從「生活經驗」中,找尋消費者共鳴,建構品牌形象。


劉廣和向童年生活借點子,把每個人孩提時期喜歡在任何東西上寫上自己名字的情境,轉換成「劉自強」小朋友和大哥哥對話的劇情,進而帶到品牌。


不同的是,飾演張君雅的小朋友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張君雅小妹妹」的立體公仔,被人戲稱為「張君雅爸爸」的劉廣和說,小孩已長大,和原本形象有落差,另外,為在未來落實品牌多面向運用,「圖像化」的張君雅,是較佳的視覺傳播工具。


聽,品牌怎麼說話


利用虛擬人物與消費者真情對話,建立互動平台,有助品牌深化。


陳瑞鎮也補充,未來維力也要積極經營消費者關係,「張君雅小妹妹」這個虛擬人物,也會變成維力食品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橋樑。


所以,他們為「張君雅小妹妹」成立個人部落格,做為新品牌與消費者互動的平台。


未來,還要推出「張君雅小妹妹家族」,把在廣告裡出現的里長伯、黑貓嬸、劉自強,都做成公仔,讓這個品牌變得活潑有趣,「把品牌溝通做的活潑,讓品牌能順利和消費者對話,就是品牌的任務。」陳瑞鎮說。


「張君雅小妹妹」新品牌,仗著在前一波廣告的延續爆發力,風光上市,但品牌後續力如何,能否順利在激烈的休閒食品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還有一條漫漫長路,等著「張君雅」去克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