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根本不是在經營餐廳,我只是把自己的生活拿來跟別人分享。因為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別人也就感動了。」──《手感經濟》,食養山房 林炳輝



近幾年來,有機會參與許多企業或個人創業家的晤談,從中發現這些成功的創業家不分年齡大小、不論年營業額多少,不約而同地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的企業風格,通常長得很像他自己!


四年前,因為朋友的引薦,我開始喜愛上台灣茶與普洱茶,為了揭開台灣茶文化之美的神祕面紗,我走訪台北市隱身巷內的許多茶舖。十多年前,正是台灣茶藝館的全盛時期,大街小巷,很容易就覓得一方靜謐之處,歇歇腿、喝杯茶。但曾幾何時,茶藝館的萬種風情在台北市悄悄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比便利商店還密集的泡沫紅茶攤。還存留下來、堅持提供正統台灣好茶文化的幾位茶人,都別具風貌。


民生東路西華飯店正後方巷內的竹里館館主黃浩然,正是一位渾然天成的事茶人,年輕時做工程,家族裏不曾從事與茶業相關的行業,他卻因為自己喜愛喝茶,想了解如何做出好茶,到最後乾脆自己深究焙茶,進而開始推廣有機茶及愛物惜物、愛地球的環保觀念。黃浩然在《金剛經》中頓悟到老師傅不願意講、也講不清楚焙茶週期的祕密,也在佛法中明白了天地人合一的永續自然觀,「台灣茶絕對是台灣的國寶!你想想看,哪一個行業或是產業,可以自己喝、與朋友分享,還可以送禮做國民外交?茶葉從過去台灣農業時代,就是務農者解渴的良伴,在現代社會裏更是文人雅士及社會各階層談心說事的柔性介面,茶葉讓人在品茗中獲得自在與快樂、茶渣曬乾了還可以當肥料、入菜、作為除臭劑、茶葉枕等。茶葉,就是台灣人樂於分享的人情味與台灣人的良心啊!」


黃浩然語重心長地說,「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首王維所寫的《竹里館》,正是訴說着王維懷才不遇,無奈且憂鬱的心境,他則拿此詩比作台灣茶文化近年來的沒落與沉寂,希望藉此深遠寓意,讓茶友深思感受,進而希望能集結有志同好,一起創辦一個能夠認同彼此理念的茶道院。「這個茶道院的成員們,可以在這裏自給自足,每天做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事,然後將自己的勞動與創作彼此分享,我們一週只開放幾天對外服務,其他的時間,每個人用心過生活。」


這是我所看到的「竹里館」。吸引眾多日本媒體及每天下午魚貫而至的日本觀光客的原因,不是華麗的裝潢或滿室的冠軍茶,而是黃館主一顆愛台灣與愛茶的心。越台灣,就越國際化;越本我,就越差異化。拋開行銷學教我們的4P理論:產品(Product)、價格(Price)、通路(Place)和促銷(Promotion);以及千篇一律讀來乏善可陳的SWOT分析: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用心想想「你是誰」,做好自己,假以時日,自然就會形塑一個能量場,吸引更多與你同路的人聽你說你的夢想,並捲起袖子開始參與你的計畫,宇宙資源就會紛至沓來,世界就會開始跟你走。


【完整內容請見《讀者文摘03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蔡康永你怎麼說話決定你是誰


 一分鐘先生肯‧布蘭佳博士


 令我佩服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