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孟子指出,有三種勝過帝王的快樂,這種快樂源自內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一,修養是人生必修課


有些人在《孟子》書中看到「性善」一詞,就以為他的觀點是人性本善。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孟子清楚指出:一個人吃飽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沒有接受教育,就近似禽獸。由此可見,人不可能只靠本能而度過有意義的一生。


不過,教育所提供的只是五倫的規範,這些規範的基礎依然在於人性。譬如,身為一個人,必須先有感恩與敬愛父母的心,然後孝順的規範才能發揮作用,促成親密的人際關係,進而穩定社會秩序。因此,在思考人性問題時,要把焦點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上。譬如,如果我不孝順而使父母不快樂,那麼我忍心如此嗎?


孟子認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稱為心之四端。順着四端的要求,就可以做到「仁、義、禮、智」這四種善。心是否產生自我要求的力量,要看一個人是否真誠。譬如我坐在公車上,上來一位老太太,我若是真誠就會由內而生一股力量,自動起身讓座。由真誠而來的力量稱為「向」,我的讓座行為稱為「善」。這種觀點是「人性向善論」。由此可以引申出:修養是人生的必修課。


二,修養的方法


孟子認為自己有兩項特點:一是知言,二是善養浩然之氣。知言是指:在聽到別人說話時,可以判斷這樣的話有無盲點、執着、偏頗或閃避。至於浩然之氣,則很難清楚解釋。


一方面,要依循「直、義、道」而行動。直是內心真誠而正直,義是指做合理正當的事,道是走在人生的光明大道上。這三點長期實踐下來,會讓一個人化解私心與欲望,表現「君子坦蕩蕩」的風範,處在任何環境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


另一方面,養心重於養身,由心來發號施令,再以身體的具體作為來配合。譬如,在別人對我惡言相向時,我必須先反省自己:是否不符禮節?是否沒做好事?是否不夠盡力?如果實在沒有過失,就表示別人只是狂妄之徒,我又何必與他計較?


修養總是要在困境中接受檢驗。上天要賦與一個人重責大任,一定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讓他在患難中培養過人的毅力,尤其是卓越的德行。如果人性向善,則人生正途是擇善固執。擇善需要智慧,固執需要勇氣。一旦修養有成,快樂也將源源不絕。


三,快樂源自內心


任何一套好的哲學,在講明道理之後,都會讓人心平氣和,進而使人活得快樂而有意義。儒家也不例外。孟子指出:有三種快樂勝過「稱王天下」。


一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不是狹隘的家庭主義,而是考慮人性的運作需要順暢的推廣步驟。譬如,父母健在時,我遇到年長的人,就比較容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兄弟姊妹平安無事時,我遇到同學、同事、朋友,也比較容易推演出手足之情。結果則是:我的向善之性順利發展,我的人性也日趨美好。


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無論對天與對人,我都沒有愧疚,此心光明,何其舒暢。


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英才是指有心上進的年輕人,我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分享給後生晚輩,對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必將有所助益,這又何樂不為?


除了這三種勝過帝王的快樂,孟子另外又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意思是:我對萬物一無所求,只要我反省自己,確定自己完全真誠,世間就沒有其他更大的快樂了。這種快樂源自內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四,人格提升永無止境


孟子口中的大丈夫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三句話所展現的氣魄與魅力,是人人嚮往的。在《孟子》書中,類似的描述還有不少,像「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由此可見,孟子總是關心個人的社會責任,也正是在承擔這種責任時,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得以實現。


孟子經常談到「天地」。譬如,浩然之氣可以「塞於天地之間」;真正的君子,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他的意思是:天地再大,依然是我的精神力量可以貫注及充滿的,依然可以同我的心靈相互交流而和諧共存。孟子學習孔子思想,並且溫故知新,使儒家哲學的悅樂情懷充分彰顯,值得我們讚賞。


【完整內容請見《讀者文摘03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探索頻道給我的啟發-王有笙


 陳漢典阿Ken 好笑的實力派偶像


 魏應州 衝刺90分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