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伊始,中印關係就成了全球政治的一大焦點。繼2005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6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印度後;今年1月13到15日,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應溫家寶邀請,率領了40位政商界人士與50位印度記者,展開他自2004年5月就任以來,首度訪問中國的行程。


辛格短短三天的北京行程,掀起大陸媒體熱烈討論中印關係的過去與未來的風潮。


因為在過去一年,中印關係急遽升溫,2007年,兩國雙邊貿易額以年成長55.5%的速度,?升到386.5億美元,中國將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兩國也進行了有史以來首次軍事聯合演習,開通了雙方外交部長的熱線,交流日趨機制化,讓人幾乎忘了這兩個毗鄰而居的大國,在1962年曾經為了邊界問題打過仗,交惡已久。


如今,做為全球成長最快、人口最多的兩大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卻化解過去劍拔弩張的氣氛,希望「和解共生」!


世界重心將從歐美,轉向中印

幾年前,以「龍」「象」之爭大做文章的財經暢銷書籍不可勝數;但從前年開始,書封印上斗大的「CHINDIA」當賣點的論述新作,一本接一本上架。拿「CHINDIA」做號召的基金投資組合,也獲得許多投資者的青睞。


「CHINDIA」這個最早由印度商工部次長、也是印度國大黨少壯派領袖的賈蘭.蘭密施(Jairam Ramesh)於2004年提出,以「China」加上「India」組合而成的新字,比高盛創造的「金磚四國BRICs」一字更令人警醒之處,就在於中印兩國龐大的人口經濟影響力,與天然資源消費力。


2005年初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各國與會者便開始熱烈討論起CHINDIA這個新字。


因為當這兩個人口加起來有24億,占全球人口近四成、對煤炭、鋼鐵等天然資源的消費占全球一半以上的兩個大國手牽手,將主宰全球經濟的走向,讓人們的目光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與印度洋,並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穩定的根本。


無論你喜不喜歡,未來就是繫於中國和印度;CHINDIA將是世界的兩大成長引擎,缺一不可,2020年更將是全球最大的經濟成長區塊!


人口相競〉孰優孰劣尚難定論

里昂證券預估,到了2020年,「中印」的國內生產總額(GDP)將達到16兆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2006年初,美國總統布希在發表國情咨文演說當中就指出,「在多變的全球經濟中,我們看到了新的競爭者:中國以及印度。」

但是,這兩個鄰居,能否從龍象之爭,變成互補合作的中印經濟體,引起諸多論戰。


中國和印度的相似之處首為人口,中國有13億,印度有11億,都是全球少見的龐大單一市場。


印度人口目前較少,卻成長得更快,1995年,中國比印度多出33%人口,2005年時中國只比印度多出20%人口,預估2025年兩國人口將相近。


而且,據許多單位預估,到了2015年,為數2∕3的中國人將超過50歲,同時間印度卻有六成人口還不到30歲!


由於中國的一胎化政策,使兩國人口結構大相逕庭;中國將成未富先老的社會,而印度卻還能供應源源不絕的年輕勞動力——當然,前提是這些勞動者充分接受教育。


目前,印度15歲以上的人口只有六成的識字率,中國則有91%。

儘管表面上的人口數相近,但是迥異的人口結構與素質,將演化出截然不同的消費市場及勞動力來源,影響中印兩國未來經濟成長甚巨。


政經相競〉分處光譜與供應鏈的兩極

而在地緣政治上,中國和印度試圖輸出影響力的地區是重疊的,對於稀少能源的共同需求與競逐是一致的;這些相同點,讓一派人認為,中印將是競爭大於合作的。


例如在國際鋼鐵市場上,印度做為世界主要的鐵礦石供應商,莫不希望原料價格攀高,而中國偏偏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

而除了人口結構上的不同,中印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模式更有如天壤之別。


印度是全世界最大、也是最窮的民主國家,中國則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和印度的產業發展,可以說分列於製造與服務的光譜兩端。


在金融改革中,印度讓國內銀行私有化,同時允許國際銀行進入;反觀中國,除了民生銀行有1∕4的民營資本外,其他都是國有銀行。中國大銀行喜歡貸款給外資企業,對本土企業缺乏關心。


中國的GDP約是印度的兩倍,出口是印度的八倍;與中國上兆美元的儲蓄相比,印度只有2017億美元,相形見絀。


中國的儲蓄資源為基礎建設、企業發展提供了資金,而印度只能專注於資本密集度較低的服務業。


印度也經常被國際媒體被形容為是15、20年前的中國,百廢待舉,實在難以和中國相提並論。


願景相合〉製造銷售分工,共謀最大效益

但最新的一派論調深信,正是因為中印兩國如此地迥異,造就了經濟互補的空間,降低了彼此的競爭性,若是兩強能夠聯合,力量會非常強大,並預估中印貿易到2010年時,將再成長70%,達到500億美元。


例如,中印對於穀物的需求都在成長,但是中國處境艱難,必須仰賴只占世界可耕地7%的土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反觀印度,五成土地是可耕種的沃土,可能成為中國的農產品供應源。


無論如何,為了切身利益,已有愈來愈多中印企業,開始整合中印兩塊市場。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