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前台灣只是出去找代理商賣東西,現在台灣企業也只是在全球化初期,是第一階段,必須靠台灣派出的人加上當地國人員,外派人員負責與總公司協調、仲介、傳達企業文化。


第二階段將是徹底本地化,用的全是當地人,能與總公司溝通無礙。第三階段將是企業調度全球人才,那才做到全球化,這條路起碼要走一、二十年。


現階段我們最需要的人是,有國外商務工作經驗、打交道、談判、找合作伙伴,甚至找辦公家具供應商、會議場地,以及在外人員柴米油鹽醬醋茶等一律包辦。必須耐壓力,有人甚至不能適應吃西餐,也就不必去了。



很多年輕人很有企圖心、也有開放心胸,例如我們有位同事讀完MBA後,我們就派他去荷蘭,三年後回來,他現在管東南亞市場,將來也許派他去開越南分公司。


國際人重要的就是能夠喜歡異地生活,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好奇心強、觀察力敏銳,這是一種挑戰,表示你學習的能力和意願。


在台灣員工應該盡量爭取外派機會,將來回總部會做出不同貢獻。短期不能外派的職場人,也可以盡量出去旅遊、遊學,親身第一線體會不同情境,不是上網看書所能得到的。


台灣全球化已有很好的條件,是一種可以在先進文明社會有豐富生活體驗和豐富生活的方式。


國外的東西在台灣都能買得到,因此我們能夠體察國外的口味,與未來同步,了解國外顧客需求。台灣雖然不大,已經可以做為測試市場了。


也因為台灣在國外形象已建立,台灣品牌有一定的信賴度,不單對打品牌有利,也能為企業吸引好的國際人才,使企業日益壯大。例如我不敢說BenQ一定會成為世界名牌,但是它可以成為區域性品牌,也許在哪個地區或國家特別強。


未來台灣企業走向國際化,必須像國外大公司一樣,有制度培植國際化人才,輪調、培訓,開新公司時給他足夠的支援,架設公司網路、撰寫人力資源規章和企業文化教材。因此台灣年輕人只要肯努力,應該有很好的前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