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音樂家沒有人生體驗,只知道待在琴房,像公務員一樣練琴,我想不管練得再怎麼技藝超群,也只能是個「匠」,而不能成為演奏「家」。因為琴譜是死的,重點是要磨出自己的詮釋風格。


【文/張正傑】


有一次,我受邀到一所知名高中音樂班演講,我問學生:「可不可以告訴我,你們今天中午吃了什麼?」


學生答不出來,我嚇死了,再問:「今天中午的菜,什麼味道最讓你印象深刻?」還是沒有回應。


我直說:「啊,那麼你們今天中午這一頓白吃了。」我不知道什麼原因讓他們缺乏最簡單不過的感覺。就算難吃,至少可以試著說,剛才的蘿蔔沒有熟;或是剛才的麵線煮太爛了;或是那個菜好油喔。總之,你不能無動於衷,如果沒有情感反應,怎麼能彈奏出任何一個有生命的音符?


我常在上課時對學生說,一個音符,可以是油的、鹹的,甚至是甜的、苦的,但你們絕不能拉出來一個音,卻沒有任何感覺。可是當你對吃的食物都沒感覺了,還能對演奏出來的音符有感覺嗎?


什麼叫音樂?就是把人生的經驗、感情,人生的酸甜苦辣,透過音符感動人。如果科學家設計一支機械手臂來拉大提琴,就算他能夠很精確地算出琴弓施多少力,琴弦會產生多大振幅,聲波傳達到耳膜的震動會有多大……那音樂也一點都不會動人。


馬友友在一九八五年,首次灌錄了《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雖然技巧已經無可挑剔了,但年輕時代的馬友友,也許還沒有充分咀嚼過人生,也許是老師怎麼教,他便怎麼拉,聽起來就是少了一點自己的特色。


事隔十二年之後,完全不一樣的馬友友出現了,他推出第二個版本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而且大膽嘗試跨界,讓巴哈音樂跟園藝、雕刻建築、現代舞蹈、戲劇、冰上芭蕾結合,並與有「日本梅蘭芳」美譽的藝伎名家坂東玉三郎合作,巴哈也因此煥發出完全不同的風貌。


這時候的巴哈已不只是音符,而有了畫面、故事、情節,四十多歲的馬友友已經充分咀嚼過人生,因此從老巴哈裏面產生了自己的生命力。而且他始終不停止挑戰自己,預計在二一五年出版他第三次詮釋的巴哈。


如果音樂家沒有人生體驗,只知道待在琴房,像公務員一樣練琴,我想不管練得再怎麼技藝超群,也只能是個「匠」,而不能成為演奏「家」。因為琴譜是死的,重點是要磨出自己的詮釋風格。如果你的演奏跟別人都一樣,那麼聽眾為什麼非得聽你的呢?那不就像是機械手臂拉琴,即使有聲音,也只是浮在表面膚淺的層次,而沒有真正的靈魂。


音樂家對人生有了不同的體驗,飽嘗各種酸甜苦辣的滋味後,對音符的感覺便完全不同,甚至連音跟音之間的「留白」,也會完全不同。


音樂就是這麼玄的東西。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122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TED x Taipei 陶喆演說(影音)


球王約克維奇 衛冕成功


成交一切都是為了愛- 佳興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