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產業進入成熟期後,市場競爭轉趨激烈、利潤明顯遭到壓縮,這時廠商通常有兩條路走:一是努力壓縮成本以提高價格戰的後繼軍力;二是提升產品價值以提高產品訂價的空間。

企業經營管理者事實上都知道,唯有設法提升產品價值,替產品找出高價的理由,才能維持合理利潤;相對的,壓縮成本採行紅海戰略,雖暫時解決營業額萎縮的困境,最後仍得面對市場微利下的生存問題。然而,不少企業家卻在這兩條路的分歧點上徬徨著,理性分析往往敵不過心理的危機意識,最後仍陷入搶奪市場的惡戰漩渦。

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卻堅信「市場價格開始走低,就是產品生命周期接近尾聲的警訊」,因此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觀點來看,緊抓著市場需求即將消失的產品不放,絕對是不智之舉,再困難,都應該趁早另闢蹊徑。

其中一條可行的途徑是「精緻化」。將產品精緻化,大致還可運用原有的產品知識與營運經驗,並能克服資產專屬性的退出障礙,轉用資產及技術,因此,是成長與穩定兼顧的策略路線。

陳飛龍指出,像油脂是南僑集團的核心事業之一,很多單項的衍生性產品都是競爭激烈的產品,但其實整個市場油脂類的相關產品需求並未飽和,市場發展潛力還是很大。

他舉例,大家都以為華人料理油膩,用油煎或爆炒的菜多,因此台灣人的食用油消耗量一定很多,但事實剛好相反。根據統計,美國人每人每年消耗4公斤的食用油,台灣人只有1公斤多,因為我們平均國民所得比美國人低,除了正食之外,零嘴吃得比美國人少很多,美國人常常吃冰淇淋、爆米花等各式各樣的零食,這些零嘴都是油脂類的產品。

只要明白這層道理,經營者就能明白雖然現有產品已陷入激烈的競爭,但這只顯示現有產品的市場需求已趨飽和或正在萎縮,其實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展,只不過隨著國民生活的演進,市場需求已轉入更高、更精緻的層次。

也因此,由「精緻化」演化成的「多角化」,一直是南僑集團發展軌跡的主軸。最顯著的例子,是南僑集團由早年據以成名的「水晶皂」朝精緻化路線發展,陸續發展洗髮精、洗面乳、護膚乳等。陳飛龍表示,精緻化的邏輯思維是「由單一產品滿足不同的功能 (如用一塊肥皂洗頭、洗臉、洗澡),到用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分別用洗髮乳、洗面乳、沐浴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