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陳明哲訪台期間,林豪傑全程相陪。陳明哲的行程從早上七點排到晚上十點,對學生演講、接受記者採訪、和企業界對談等不同類型的行程滿檔,恐怕連年輕人也吃不消。
提出動態競爭理論
對國內企業界來說,陳明哲也許是位陌生的學者,但是在企管研究領域,他是全球著名的企業競爭策略專家,十多年前即提出「動態競爭」的策略理論與實證研究,將競爭簡化為「行動與回應」,並予以量化分析、做出預測,更細微地探討「企業過招」的過程與結果。
陳明哲自稱是「被政大拒絕的小子」,從十歲就立定志願要考政大新聞系,沒想到大學、研究所闖關多次都失敗,最後只好在赴美留學前望著指南山說:「總有一天要回來教書,後會有期!」兒時夢想竟是40年後才能「圓夢」。日前由政大授證,聘請他擔任講座教授。
政大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溫肇東,形容陳明哲是「學術的創業者」,在25年前沒人看好「策略」這個學門時,他就選擇研究相關議題,並且在十多年前提出「動態競爭」的概念,等於是在沒人看好的時候就已開闢藍海。
多年來,陳明哲的研究只專注一個問題:「什麼是競爭?」這個經濟學家已經問了200年的問題,陳明哲也花費了25年時間潛心研究,他將競爭簡化為「行動」、「回應」兩個層面,進行量化與深化的研究,在同一個領域「追求精一」。
享譽學術的創業者
陳明哲訪台期間,正是蘋果宣布將推出iPhone 3G、搭AT&T專案只要199美元的時間點,他舉例說,這時蘋果是攻擊者,宏達電做為回應者應如何反應,就可用動態競爭理論推導。再以其他台灣業者的例子來說,聯想購買IBM電腦部門,就是攻擊者,台灣的宏碁也會有對應行為,後來便併購捷威(Gateway)。
陳明哲指出,動態競爭活動中最容易產生的盲點,就是「競爭的不對稱性」,一般回應者只用自己的思想去推測對方的行為,而沒有用對方的思想思考,所以在決定回應行為時可能有盲點。
所謂的「競爭的不對稱性」,陳明哲舉簡單的生活例子說明:「我對待老婆,是把她當皇后看待,但她老覺得我把她當黃臉婆。」也就是A看B、B看A是不對等的,中間距離不同,因此在思考競爭的攻擊與回應時,都應小心避免落入思維盲點。
陳明哲說,在動態競爭的世界裡,沒有競爭優勢存在,因為一直變動,現在的優勢在明天、明年可能就不存在。採取攻擊行動前,也要盡量預測對手反應,最好是讓對手不要回應,免得「你來我往」,最後兩敗俱傷,例如以前西雅圖有兩家麵包店一天降價37次,惡性競爭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他說,讓對手不要回應的攻擊行動包括「對方不知道」或「降低對方反應」等,前者如和供應商簽新成本合約,後者如在次要市場打巷戰,因為不是直接觸動敏感神經,對方可能不會反擊。
為何專注研究競爭問題,陳明哲事後分析:「其實應該和從小打籃球、玩橋牌、就喜歡競爭有關。」而他能在這個研究領域獲得相當成就、具有獨特觀點,則和「邊緣人」的出身背景有關。
陳明哲在台東出生,17歲搬到屏東讀高中,都是台灣資源相對貧乏的地方,不僅培養出「彈性」與「韌性」的個性,對「有與無」的感受明顯,還能因此看到不同的「主流」世界,綜觀後再選擇一個「做自己」的觀點。
他笑說,「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在台東是真的,不像台北或上海,路是別人舖好,直接走上去就好。
提升華人管理教育
他在馬里蘭大學攻讀博士時,選擇「策略」學門,當時波特(Michael Porter)還沒有提出五力分析,策略只是「企業政策」課程中的一小部分,並非企管領域中的「主流」,他說:「研究策略的人,辦公室永遠在大樓的最角落。」
雖然當時選擇看起來「邊緣」的研究議題,陳明哲認為「本立道生」,只要問對問題、將眼光放大、視野放遠,「競爭研究」雖然踩到經濟學領域,但一點一滴慢慢做、一路堅持下去,成功只是遲早的事。
外人也許好奇:「只問一個問題會不會太無聊?」陳明哲卻認為,「競爭」是永遠存在的問題,總是有不同角度可以進行研究,也因為是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所以精神愈用愈出,「再研究40年都沒問題!」
例如,他還未對高科技產業做個案研究;此外,非營利組織間的競爭,例如非營利組織的同業間、或是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的競爭,也都還沒有著墨,未來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
因此,除了在達頓商學院密集的教學工作外,陳明哲在美國大學休假期間,更排滿到亞洲或其他各地的行程,分享研究成果、協助培養華人地區管理學者,也擔任企業策略諮詢的工作,兼顧純學術研究和企業諮詢輔導,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回到台灣擔任政大講座教授,陳明哲感性地說:「這是圓夢,也是回家。」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 陳明哲就一天看26份報紙、崇拜新聞學人徐佳士的風采,卻無緣進入政大新聞系,後來就讀中興法商學院期間,想辦法去旁聽司徒達賢的課,和現任政大校長吳思華、台大教授湯明哲成為同學。畢業後想報考政大企研所,卻沒考上,現在才終於有機會到政大講課。
他說,回家,要謝師、也要敘舊。當初出國前,恩師姜占魁送他「決心(determination)」和「堅持(persistence)」二字,他現在再把這追求「精一」的精神帶回來,希望對政大、對台灣有所貢獻。未來華人管理教育與研究,要如何與世界競爭,將是陳明哲和台灣學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