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探討思考力的日本管理趨勢分析家大前研一,在二○○三年出版了這本《質問力》一書。基本上要有思考力前,必須要先具備質問力,而要有質問力之前,先必須對凡事有好奇心。然後再一直針對所看的事情表象,提出深層的問題,待徹底挖清楚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下的對策才能有效。
大前研一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就針對在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末期的購屋者,將來有可能會面對的困境,剖析一番。
他說:如果你曾在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六年之間購屋,那你現在應該每天都在嘆氣吧?
今年四十二歲的A先生就面臨這樣的困境。一九九四年,在市區上班的A先生以需負擔三十五年的貸款,買了一間價值六千萬日圓的房子。有自己的家雖然很令人高興,但一小時又二十分鐘的通勤時間似乎遠了點。
不幸的是,到了一九九八年,如果從電車的窗口看出去,會發現離市區一小時以內的地方蓋了不少新大樓,不僅價格只要四千萬日圓左右,而且都比A先生現在住的房子大得多。
見此光景,A先生便跟太太說:「老婆,那裡似乎比較好喲。」於是便試著找銀行商談貸款事宜。
恰巧,這時許多銀行都紛紛推出協助客戶換屋、償還舊貸款的轉貸方案,然而A先生卻無法如願換屋。為什麼?
怎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當時花六千萬日圓買的房子,現在被銀行認為只值兩千八百萬日圓,當初花上一生積蓄購買的房子,竟然在短短幾年之間跌到剩不到一半的價值。更令人沮喪的是,每月償還的貸款都被利息吃掉,六千萬日圓的貸款截至目前也只還了五百萬日圓左右。
如果要買四千萬日圓的房子,加上先前的貸款,也得再向銀行借一千兩百萬日圓才夠。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絕對不可能借錢給他,理由是他的房子價格不斷下跌,不足以抵押貸款,這就是為什麼他想換屋也無法如願以償的原因。這時A先生才驚覺,自己為了一棟價值兩千八百萬日圓的房子負債了五千五百萬日圓;兩千七百萬以上的負債,更讓他成為銀行拒絕借貸的危險客戶。然而,當我們心想「怎麼會這樣」時,通常都已經太遲了。
許多人都是因為每個月只需付少許的貸款,毫不考慮地與銀行簽下三十五年的貸款長約。試想,如果你三十五歲買房子,就必須一直付貸款到你七十歲,而且退休之後還必須再付十年的貸款。這當中薪水會因為通貨膨脹而原地踏步,但孩子的學費卻會不斷增加。而且如果當中你被裁員,等於立即宣告破產。更糟的是,當你驚覺大勢不妙時,通常已是沒有本錢換工作的四十五歲,這時就算是被調職或減薪,說什麼你都會想盡辦法留在公司。如果遇到六千萬日圓買的房子最後只值兩千八百萬日圓的慘境時,叫人怎麼樂觀得起來?
如果根據市場的規模推算,光是日本銀行列為拒絕貸款的危險客戶,或是被貸款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就有七百萬人。我認為日本社會之所以死氣沈沈多年,就是因為許多上班族都深陷多重負債的困境。事實上,在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花六千萬日圓購屋的人,如果再等個五年,絕對可以少付三千萬日圓的貸款。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有質問力 不再當事後孔明
大前研一說了以上的故事之後,希望讀了《質問力》這本書的讀者,可以不要再當事後孔明。大前研一認為,如果具備質問力的能力,就能夠讓你看清許多社會問題,發現全然不同於媒體報導的事實真相。因此大前研一在這本書提出如何有效培養質問力的方法,以及為何日本人特別缺乏這項能力。他衷心希望藉由培養質問力,讓人開創嶄新人生。
大前在《質問力》一書中舉了很多日本政府現在處理一些問題的對策,譬如郵政事業民營化、國道究竟能不能委託民營,如不能委託,是否可藉由對於使用國道的汽車徵收牌照稅,讓國道不要收通行費,幾年之後,可以真正成為免費公路(freeway)。甚至他認為日本下一代教育程度愈來愈差,不能光罵負責教育的文部省,是否能夠好好質問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再好好提出對策。
大前在《質問力》一書中的核心思想是,看事情要能夠產生質問力,要看世界局勢的轉變,提出問題,並想出對策。他認為:
一九八五年發生了三件改變歷史的大事,第一件是戈巴契夫的上台,結束美、蘇之間的冷戰關係;第二件是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的簽訂;第三件是第一代視窗軟體問世。雖然當時多數人都不曾察覺這三件事的劃時代意義,然而,這三件看似毫無關係的事,卻成為改變世界遊戲規則的重大力量。
譬如第一件事所造成的衝擊是,冷戰時代的結束使得原本必須將軍事重心放在對抗蘇聯、經濟炮火對準日本的美國,得以集中全力發展經濟。從此,日本經濟泡沫瓦解,敵不過美國經濟的成長。
大前認為,如果不懂得將周遭事物或現象視為線索加以質疑,就無法絕處逢生、走出新路。他就舉例說明新加坡政府為什麼會有這麼獨到的眼光,這是因為他們具備了質問力,懂得懷疑既有現象,指出問題所在,找出解決之道。
為什麼對日本人來說,質問力如此重要?還有一個歷史性因素,「那就是日本正步入衰敗期,」大前指出。
大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直坐視不管,沒有任何有效對策,日本將會和葡萄牙、西班牙一樣,經歷幾百年的經濟衰退。
未來的人才要有創造力
大前也認為對於教育問題,要有不一樣的質問力。
他提到,在日本只要一說到學生學力低落、負擔過重,大家就會立即批判政府,要政府做出改善,認為問題都出在政府制度上。事實上,批判並不能解決問題,大家應該要先問:「日本今後的教育目標是什麼?」而在回答這問題之前又必須先思考:「什麼是日本社會未來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因為了解這個趨勢後才會知道該培育什麼樣的人才。
那麼,今後的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與技能?大前認為這是文部省和反對派人士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如果說文部省是製造人才的機構,那麼文部省的當務之急就是先思考什麼是他們要製造的商品,有了這個概念才能確立所有的生產計劃。然而,這些負責教育大計的人卻沒有這樣的商品概念,教育審議會只會將心思放在當用漢字該放入哪些字、英語教育要從小學開始,以及入學應改在九月這些枝微末節上。
大前建議,「教育應該要先問國家要培育什麼樣的人才?到底是要培育IT人才,還是英語人才?還是具備解決問題的思考性人才?譬如說,現在的日本到底欠缺什麼樣的人才?」
日本最需要「異才」
大前認為,日本現在最需要所謂的「異才」。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日本目前最欠缺的就是具有創造力的特色人才。
顯然,大前研一在當時寫出這本《質問力》一書,是為了救日本脫離困境而寫。他質疑了日本現在所面臨的六大問題。這些問題在現在的台灣來看,也是大家明明都在忍耐,卻沒有人敢大聲說出的:「不能再這樣下去,一定要想出釜底抽薪的改革方案」。如果大家具備一般的質問力,就應該會有下列五大質疑:
現有制度下選出的政治人物,是不是沒有帶領日本面對全球化趨勢的能力?(如果有,那就該重新思考政治人物應有的能力了。)
長期處在中央集團體制下的官僚,是否只在乎自身的權勢和利益,根本無視人民生計和企業發展?(如果真是這樣,大家就應該推翻這樣官僚體制。)
雖然各種委員會、審議會、稅制調查會紛紛試圖找出一個重振日本經濟的方案,但日本現有的問題是否不是單一政策所能解決的?(如果是,是否應該重新劃分政府機構?)
日本長期的外交政策都是向美國靠攏,但以美國為中心的外交考量,是否讓日本永遠無法面對國際現實?(如果是,就應該思考日美之間的距離,重新制定外交政策。)
雖然日本一直努力成為高度福利國家,但日本最大的問題是否在於社會資源和社會福利,一直沒有落實到勞工人口和年輕世代?(如果是,政府就應該積極將社會財富移轉到年輕世代手中。)
大前想要讓日本東山再起的第一步,就是大家必須先學會大聲地表達不滿,追問事件背後的真相。如果每個人都具備質問力,就能讓媒體、政治人物、官員、企業人士和工會的謊言無所遁形,拆穿他們無知、欺騙世人、胡作非為的真面目。如果行有餘力,大家還應該努力充實自己,增加競爭力,不論是政府、企業,還是人民,都應該要強化自身的「質問力」,因為「質問力」已是全球化時代最佳的競爭利器。
大前在書末問道:「不知大家覺得這本書是否有價值?是否有值回票價之感?如果有價值,那請大家想一想讀完之後有什麼收穫?如果沒價值,也請思考書的價格到底取決於什麼?我非常想知道大家的答案。
像我,為了讓自己的頭腦更靈活,心靈更充實,通常會用三倍,甚至五倍的讀書時間來思考書中的內容,如此才能讓書中的訊息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而書的價值自然也不是書面價格所能衡量的。當然如果不值得反覆吟味的書就不需浪費時間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