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曼哈頓島,錯落的摩天大廈,將天空切割出整齊的邊界,夕陽映照,將高聳的建築融進一片現代感的城市景象中。


     紐約的天際線,向來是國際化城市最典型的象徵。歷經幾十年的醞釀,1980年代開始蓬勃的全球化市場,要登上世界的頂端,美國就是夢土。在四、五年級生的記憶中,紐約、洛杉磯這些遠在海洋另一端的城市,是多少人實現出人頭地夢想,最近的一條捷徑。


     歷史的長河,從來不允許任何人或任何國家,永遠盤據在號令天下的主帥王位上。2008年,一場從美國華爾街開始,向全球吹襲的金融海嘯,推倒擁有百年歷史的金融巨擘,也推倒美國世界霸權的絕對威信。世人議論紛紛,「後美國時代」是否已經來臨?


     權力結構的轉變,絕非一朝一夕。30多年來,世界一步一步,悄悄的改變著;青年世代所追尋的夢想,也不再是同一片夕陽映照下的天際線,而人才聚集的舞台,更不再只有單一的一種想像。


群雄並起 專業取勝的後美國時代

     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城市,是商業中心,也是人才聚集地。城市的崛起和衰微,不只關乎國家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更關乎人才是否有足夠發揮的空間。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每年從政治經濟制度、經濟穩定、商業環境、金融流通、營運中心、知識創造與可居住性等七個指標作綜合評比,為全球各主要城市的商業地位作評選調查。結果發現,全球重要城市,已漸漸不再由曾經稱霸世界的美國獨攬。


     2008年的城市評選結果,明顯看出這樣的趨勢。排名前15的城市中,美國只有紐約和芝加哥兩個城市入選,其餘則由歐洲和亞洲的城市瓜分。負責這次評選的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地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Yuwa Hedrick-Wong),在接受《30雜誌》專訪時表示,「與其說這是美國城市的衰微,不如說是歐洲、亞洲的城市崛起,世界變得愈來愈多元。」


     這次的評選調查中,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與西班牙的馬德里,兩個非經濟強權國家的城市,打敗洛杉磯、波士頓等知名大城,分據第10和第11名。美國《商業週刊》認為,這種「小國、小城市崛起」的現象,顯示更廣泛的全球化效應已經浮現,跨國企業和跨國人才的重要舞台,將不再只侷限在傳統的大城市中。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再也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全面的掌握競爭優勢。七個指標,七個冠軍,「全球化的世界裡,沒有萬事完美的城市。」以總分排名第一的倫敦為例,在就業環境評比的項目,只拿到第20名,房地產交易市場發展更只排名第28。但是,倫敦專注於發展原本就擅長的金融市場,所以能夠在拒絕成為歐元貨幣市場的一員後,仍無所懼的穩坐全球金融中心寶座,將歐元核心城市德國法蘭克福,遠遠拋在後面。


     用「群雄並起」來形容現在的全球化世界,再貼切也不過。「城市依照在地優勢專業化發展的現象,正在全球蔓延,」王月魂說,「專業化(specialization),是未來城市在全球崛起的關鍵。」


城市造就人才 人才豐富城市

     台灣並沒有在群雄並起的全球商業中心聚落中缺席。


     去年首度被納入評選,台北就在全球75個城市中,一舉拿下第22名,位居亞洲地區第7名。經濟穩定度高、知識創新與資訊流通程度高,是台北獲得好評的原因。雖然排名並不遜色,但台北正面臨亞太地區其他新興城市的嚴重威脅,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威脅。


     上海市2007時排名32,到了2008年排名24,短短一年內,跳升8個名次。運用地域優勢和中國資本市場興起的機會,上海將過去扮演金融門戶與營運中心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儘管可居住性與知識創新程度都敬陪末座,但在金融流通程度與營運中心地位兩個面向,都僅次於新加坡和香港。


     人才聚集讓舞台上的戲碼越來越熱鬧、越來越有看頭,舞台又回過頭造就人才的機會。專業化發展吸引全球金融白領菁英聚集,上海的國際能見度不斷提升,也因此造就本地人才大量的就業機會與生活水準。


王月魂說,「城市最重要的兩大功能,一是扮演和鄰近區域產生連結的角色,另一個就是善用當地人才的專業優勢,創造地方的價值和知識。」他認為,台北的困境,在於無法發揮城市功能,缺乏專業化發展的明確方向,也無法提供人才具有發展潛力的舞台;同樣的問題,不只在台北,也存在台灣其他城市。


不作第一 而要作only one

     城市的專業化發展定位模糊,不只不利台灣在全球化世界中維繫地位,也不利在地人才面對全球化挑戰時的應對能力。


     「盲目的跟風,是台灣城市一直無法挖掘自有特色與專業化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台北市觀光傳播局長羊曉東舉例,「今年在台北舉辦元宵燈會受到歡迎,明年全台每個縣市都會有類似的活動,內容與行銷手法相去不遠。」


     地方城市並非沒有遠見,而是公部門必須面對制度上的先天限制。


     「城市要在全球舞台崛起,不是做第一,而是要成為only one(唯一),獨特才能在國際馳騁。一個地方只要有特色,儘管再偏遠,還是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專程探訪,像布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台中市長胡志強說,「要如何經營城市的在地特色?我的想法是要以文化為分母,其他如建築、美食……等項目就是分子,分子可以有很多個,如何讓這些分子彼此交互作用產生化學作用,就是在地經營者要思考的。」所以胡志強一上任,就大力推動古根漢美術館到台中建設分館,希望營造台中的藝術管理與行銷人才舞台,但最後功敗垂成。


     一位在公務體系內工作超過20年的高級資深公務員說,「台灣畢竟是一個民主體制社會,選舉左右了政治資源的分配和政策的走向,這是我們在享受自由時,不得不去面對的副作用。」


台灣遺忘了世界 不只是制度的問題。

     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在《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中談到,台灣地方縣市在挖掘在地優勢的過程中,往往無法回到根本的問題深入思考,而落入盲目跟隨、倉促決策、草草收場的結果,「這是因為對自己的地方和文化瞭解不夠、自信不足。」


     「無法挖掘自身優勢,找出專業化發展的方向,恐怕不只是政府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缺乏廣泛的思考與足夠的視野,」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說,「國際觀的缺乏,是問題的關鍵。」


     「想要知道自己有什麼獨特的優點,至少要先瞭解別人擁有什麼,」不瞭解外面的世界,就無法定位自己,但瞭解別人,需要主動關心國際大小事的習慣,這正好是台灣社會最缺乏的,劉必榮說,「台灣人常覺得自己被世界遺忘了,但其實是台灣遺忘了世界。」


     和世界連結,該怎麼作?「我曾經在泰國遇到一個從台灣去的女生,那年她26歲,台灣大學國企系畢業,只想找『在外國的工作』,她不迷信西方世界,自己一個人到泰國去找工作,結果被一家跨國企業雇用。」劉必榮說,「如果我們的年輕人都能這麼勇敢卻又雲淡風輕的開拓自己的世界和視野,我相信台灣社會的本質會改變。」


獨特價值就藏在本質裡

     缺乏國際觀的社會氣氛,媒體常被指為是始作俑者,但明基友達基金會執行長陳哲妮認為,與其尋找指摘的對象,不如一步一腳印,踏實的去做,「因為要改變社會,要找到台灣各地特有的價值和優勢,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運用企業既有的資源,明基友達基金會這幾年在台灣各處尋找「題目」。在都會區推行媽媽資訊教室,拉近家庭教育的距離;在地方教育資源貧乏的鄉鎮,提供師資和課程,推展縮短數位落差的計畫;或是到偏遠的原住民部落,「陪著」這些在地住民,一起在保留傳統與生存下去的掙扎中,取得平衡。


「在執行這些計畫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尊重地方,才能保留地方的獨特價值,在地優勢自然就會浮現。」陳哲妮說,以司馬庫斯願景工程來說,不管是蓋廁所、或是要在建築物中放可以上網的電腦,其實他們都有自己的考量,所有的考量都和他們的文化與社會網絡關係有關,「如果我們傲慢的自作主張,可能傷害的不只是彼此的情感,而是一個地方最珍貴的歷史文化本質。」


     從本質出發,才能找到自己,也就能挖掘自身優勢。在追尋城市專業化方向的同時,其實也是在追尋在地人才的舞台。不只政府和企業,個人也一樣。


     在佛里曼(Friedman)筆下推平的世界裡,很多人在全球化市場的大環境之下,遭遇工作上的瓶頸,這些專業人才回到自己的家鄉或原生家庭,在沒落的產業裡,不斷探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本質是什麼?我的優勢是什麼?」他們勇敢的跨出一步,用專業化取代模仿跟風,在全球化的世界裡,成為具有潛力的未來贏家。


專訪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地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

專業化,才是一流城市

     Q:根據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的研究報告,全球重要商業中心已經不再如大家一般想像的集中在美國和歐洲,能否與我們分享您的觀察?


     A:美國城市慢慢退出全球商業中心的陣容,正是新興市場不斷崛起的一個重要象徵,這也是全球經濟不斷走向多元化和多元區域發展的趨勢證明。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沒有任何城市能夠在所有面向的評比中拿下高分,即使是第一名的倫敦,也有幾個分數表現輸給其他城市,這正說明各地依照自身在地優勢專注發展的多元化現象,正在全球蔓延,再也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全面掌握所有競爭優勢。


     Q:這麼看來,「在地化」是城市在全球市場中崛起的重要關鍵嗎?


     A:我想用「專業化(specialization)」比用「在地化(localization)」來形容這個關鍵要素,會更貼切。城市本身就是一種在地的展現,而城市也往往是一國或一個區域的商業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有三個,第一,他們如何成為地方通向全球市場的窗口?第二,他們如何扮演與鄰近區域和國家產生連結的角色?第三,他們如何善用當地人才的專業優勢,創造地方的價值和知識?歐、美地區的商業中心城市,過去一直都在發揮這樣的功能。


     Q:亞太地區在全球市場中將扮演什麼角色?這個地區的專業優勢是什麼?


     A:亞洲城市的崛起,意味著這個地區未來在全球市場中的角色將愈來愈重要,他們也將開始扮演上述全球性城市的角色,例如中國城市的崛起,就是可以預見的。這樣的轉變,對這些地方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收入水準的提高與就業機會的創造。


     Q:台北第一次評選就擠進前25名,您認為台北的優、劣勢是什麼?如何應戰未來?


     A:台北擁有相對發達的人力資源基礎,以及更成熟的制度,優秀的科技研發能力與悠久的製造業歷史,這些都是她的優勢。台北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成為一個稱職的世界窗口,特別是切斷與中國的聯繫,等於將龐大的經濟與商業潛力排拒在門外,這對於地方的未來發展相對不利。


     Q:台灣其他城市如台中與高雄,應該如何提升他們的國際能見度?


     A:城市與城市間應該保持更堅固的聯繫,台中和高雄是台灣另外兩個具有潛力的都市,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也加強和台北的關係,若能共同發展城市「網絡」,就能夠強化他們的國際化城市功能與附加價值,在全球市場中被看見。(張育寧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