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一直做不快樂的事情,更不要讓它變成自己的宿命。無論如何都要去挑戰,不管是哪個領域,不懂就學,不會就問。
【文章提供/30雜誌】
「頂真」,就是不斷琢磨、慢慢推敲,不會忽視細節。
人到最後比的都是細節,誰的細節最謹慎,誰就頂尖出頭了。
兩個麵包學徒,一生堅持夢想。一個當上了國際大導演,一個得到世界麵包大賽冠軍。
人,有很多無奈,卻也有很多選擇,電影導演林正盛跟麵包冠軍吳寶春,兩個窮小孩,勇敢選擇做不一樣的自己。
兩人的故事,都從做麵包學徒說起。鄉下小孩,國中學歷,麵包學徒,若在電影劇本角色裡,這3 個條件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他們身上有強烈的「司令台情結」,夢想有一天,可以站到高高的司令台上,領獎,接收眾人的歡呼,就像劇本裡角色一樣,一開始兩人在台北的底層工作,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每天半夜3、4 點起床,忙著攪拌、發酵、整形、烘烤。不過他們相信「頂真」這個台灣精神,不斷琢磨、慢慢推敲,比誰的細節最謹慎,誰就可以頂尖出頭。
果真,人生的麵包發酵了。轉行當導演的林正盛,第一部電影《春花夢露》在東京影展上得到青年導演獎。吳寶春把果腹充飢的小小麵包,做到連日本人都來學,2010年並拿下世界麵包個人賽金牌。
從貧窮鄉下到站上國際舞台,他們是如何克服自卑,用頂真的精神走出不一樣的人生?
以下是他們兩人精彩的對話。
不一樣的自己1:字典裡沒有「宿命」這個字
不必一直做不快樂的事情,更不要讓它變成自己的宿命。無論如何都要去挑戰,不管是哪個領域,不懂就學,不會就問。
林正盛 ( 以下簡稱「林」):我做麵包其實是意外。小時候,我作文寫得不錯,夢想長大要做文學家,我爸反對,他要我去讀高工,父子兩個就這樣子槓上。我不肯去考高工,他不讓我考高中,最後聯考結束了。
有一天,他跟我講說「好,既然你都不去考,『要做牛,不怕沒有犁可拉』,」就留我下來種田。我想,這下麻煩了,很可怕,偷了他500 塊然後離家出走。
到了台北,不知道要幹嘛,就這樣晃呀晃。有天走到後火車站,看到一家麵包店貼紅紙在徵學徒,包吃包住,這代表有地方住了,就這樣開始去學。
吳寶春( 以下簡稱「吳」):我生在貧窮的鄉下。國中畢業時有兩天的畢業旅行,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能和同學一起出外旅行,但媽媽拿不出這筆錢。我哭了好幾天。忽然領悟:一定不要再過這樣的生活,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成功。
我知道,我不會讀書,靠讀書不可能成功,唯一的出路就是學會一技之長。比我早一步去台北麵包店當學徒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他麵包店在找學徒,我想到當學徒可以賺錢又可以學東西,馬上答應了。
林:做麵包很辛苦的。做到晚上8 點是正常,數量大時做到12 點、1 點也有,第二天早上3、4 點照常上班。
學徒工作完要掃地、刮地板(因為會有食材掉落)、洗地板、洗模具等等等,堆積如山,要洗要擦要整理。
吳:麵包師傅就是靠勞力工作,做到4、50 歲,可能沒有人請了,只好回到自己的故鄉。這是麵包師傅的宿命。
【完整內容請見《30雜誌》9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30雜誌電子版】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