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室內設計展要如何展出台灣的創意與特色?會有哪些激烈又精采的隔空辯論? | |||
【撰文/吳恬儀 動腦編輯部】 一說起台灣人熱情、好客的特質,可能許多人心中都浮現鮮明的面孔和特徵,但若問到台灣的設計風格是什麼?那可能就像腦海深處某個似曾相識的人,即使努力回想,仍難以形容出記憶中模糊又曖昧的樣子。不過在即將登場的2011世界設計大展的室內設計展中,除了能一覽台灣各領域指標性的設計作品外,更有機會見證融合多種文化、族群、特殊地理環境,所形塑台灣當代的設計面貌。 若是走入以「影響與匯合」(Influence & Confluence)為題的國際室內設計展,觀眾能看到左右兩排來自台灣和世界的頂尖作品。設計師以獨特的風格和創意傳達出各自的設計哲學,不僅像是一場激烈又精采的隔空辯論,在充滿對比性的設計作品間,觀展者也不難從全球化的趨勢中,反思台灣設計應該扮演的角色。 用一分鐘抓住目光的策展功力 不過,擁有理念跟目標是一回事 ,是否能夠讓觀展民眾感受到,則要仰賴策展功力,與展覽內容的呈現方式。策展人姚政仲觀察,大部分的民眾看展覽時,頂多看個10到20分鐘,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抓住觀者的目光,等於是20位參展設計師,每人僅分配到一到兩分鐘,因此參展作品的選擇,攸關展覽內容的深度、廣度。 尤其是,這是第一次企圖定義「台灣設計」的室內設計展覽,在沒有任何參考範本的情況下,如何將台灣設計風格具象化,更是另一大挑戰。不過,姚政仲表示,任何展覽本來就會有主觀、以偏概全的疑慮,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各界對這個議題的討論,才有機會改變台灣長期被低估的國際形象。 在選擇作品時,除了將「代表性」納入考量,展出作品也具有一、跨世代的設計觀念,二、跨文化的設計創作,三、跨領域的設計專業,四、跨洲際的設計風格等四項特色。因此10位台灣設計師中,有的受西方薰陶,有來自港澳各地,有人在日本受極簡美學教育養成,也有人土生土長,源自台灣本土教育。 例如,作品蘊含東方極簡哲學,曾設計過宜蘭二二八紀念碑、鶯歌陶瓷博物館的簡學義,代表了台灣的中生代設計師。這次他為台北市立美術館重新規劃西南入口的參展作品,企圖保留建築的原始特色,軟化美術館與公園的界面。不僅引導來自西南面公園的民眾進入,更使大自然滲入,美術館不再只是充滿距離感的美麗雕塑。 國際作品呼應主題 共襄盛舉 為呼應「交鋒」的大展主題,並引導出台灣、國際設計作品的相似、對比之處,國際室內設計大展也從新加坡、比利時、美國、香港、澳洲等地力邀10位國際設計師,廣泛將餐飲、旅遊、表演、展覽、藝文、休閒、娛樂、展售、工作、居住等作品類型囊括在內,以多元的角度展現全球化匯流影響下的當代經典作品。 聳立在日本京都祇園市的「史菲洛建築」,就凸顯出中西文化差異中,心意卻能巧妙相通的最佳設計案例。座落於富傳統歷史韻味的繩手通商店街與鴨川與長廊之間,這棟私人文化館,水泥的外觀看起來既現代,又與周邊的百年老木屋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緩步走入其中的藝廊,外頭的陽光溫柔灑入,仔細看!枝枒茂密的樹影,就透過雷射切割的葉紋外牆,輕巧的落在腳邊,彷彿身處被森林環抱的傳統日式古宅一樣。 【本期完整內容請見《動腦》2011年10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
- Oct 12 Wed 2011 11:44
國際室內設計展 重新發現台灣風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