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雜誌的價值,並不在紙本上,今天進到這家公司的人,如果沒有抱著與這家公司一起創造價值的自覺,你自己就沒有價值! |
【口述/江榮原,採訪‧撰文/謝明彧】 江榮原 二十多年前,我還只是個二十多歲青年,基於對閱讀的喜愛與和報導的嚮往,投了履歷到當時在業界極具份量的一本商業雜誌,應徵擔任記者。那本雜誌以創新的故事報導、圖解模式,攫住了我的目光與想像,原來,企業運作可以用這麼淺顯生動的方式說明。因此,我非常認真地在履歷上假設,如果我在該本雜誌工作的話,我想採訪什麼樣的題材、寫出什麼樣的報導。 其實,那是一份很唐突的履歷,因為以那本雜誌在業界的地位,只收名門大學正規科班出身的人,我三重工商的學歷,根本入不了他們的眼。但或許是我的努力,也或許當時真的缺人,我還是被錄取了,不過並非擔任文字記者,而是在發行部做一個幫忙校對的小助理,並協助設計部跑完稿文件。 一席話,改變對自我價值的看法 進入雜誌社那天,雜誌創辦人與新生進行一場面對面的談話。那場談話,我至今依然不斷轉述給我的部屬們聽。 「各位新進同仁大家好,你們進到本雜誌,知道這本雜誌是做什麼的嗎?」那簡直是要來和眾人吵架的口氣,把大夥嚇得戰戰兢兢。「你們覺得我們是在賣雜誌?還是在賣廢紙?」「當然是賣雜誌啊!」我低頭暗想,「那你們覺得雜誌印出來有什麼用?」她話鋒一轉,「雜誌從印出來的那一刻開始,它的命運就只剩下論斤秤兩!」 創辦人開始一條一條細數,一本雜誌紙費多少、印刷費多少、運費多少、郵資多少……「當今天過後,這本雜誌到了舊書攤,可能剩下30塊;賣到收破爛的,就只能秤斤論兩,」她看著大家接著說,「這本雜誌的價值,並不在紙本上,今天進到這家公司的人,如果沒有抱著與這家公司一起創造價值的自覺,你自己就沒有價值!」 這席話其實很簡短,卻是一場讓我永難忘懷的震撼教育。我不斷思考,將工作完成或交差,就算有價值了嗎?在過程中,若沒有為自己和因此而接觸到的人帶來任何附加價值,我的價值又何在?那席話也讓我相信,今天即使我不能拿筆做採訪,只是雜誌作業流程最末端的一個小卒,依然可以為自己創造出價值。 也因此,我非常細心進行文稿校對,校對次數愈少,也就等於文稿不必反覆重新影印,流程時間也就減少。我做著表面上我該做的工作,但在此同時,我用我的努力,為我的工作創造出「完工」之外的價值。 找出獨特點,廟宇文宣也能令人驚嘆 直到我離開雜誌社開設工作室,到後來成立設計公司、廣告公司,這個想法始終不變。 在我成立工作室之初,我接案子大多是別家公司不會接的。舉例來說,我一直覺得「寺廟」充滿了故事性,一個地方絕對不會無由來地冒出一座廟,吸引著眾人每天朝拜,甚至廟會做醮時,家家戶戶按著人口捐錢、全鄉跟著吃齋。 我告訴廟方,透過文宣包裝,可以讓善男信女知道這座廟的歷史,像是觀音像請自何方、濟公活佛的緣起、道教的鬼谷子、佛教的達摩祖師;我更運用雜誌出版學到的編輯方法,為廟的故事進行深度報導。自此,廟方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擁有如此精美的手冊,甚至去申請政府補助;初出道的我,則是賺到錢;而這些手冊還引起許多文史工作室的注意,發現原來台灣各地存在這麼多傳奇故事。我,創造了三贏。 隨著事業日上軌道,我開了設計公司,希望把格局做大。而也是在幫廟方編寫文宣的過程,我深入地方採訪市場、農會、公所和地方社團,讓我發現另一個商機。以前的公所,只有政績宣傳,翻開第一頁,一定是鄉長的沙龍照;農會的農民曆,前面一定是常務監事、理事長或總幹事的話,然後是12個月的黃曆,最後是食物相生相剋表。 運用故事的力量,為別人創造價值 「讓我來幫你們創造價值吧!」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精彩的文史故事,是創造在地特色的最好資源,只是常常連當地人都不知道,例如林口其實產茶,名叫「龍壽茶」,當地茶農十分引以為傲,外界卻不知道;又好比林口曾經製磚業興盛,因勞動力需求,吸引了許多原住民前來,因此林口曾是前台北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鄉鎮。 透過包裝,我做出了和以往完全不一樣的地方簡介,甚至因此引來更多邀約,因為大家都驚嘆「唉啊!這本農會簡介怎麼可以做成這樣!」我開廣告設計公司,卻是從地方文化誌切入,開出了一片藍海。 現在回頭來看,這一段路,我走著和許多設計與廣告公司截然不同的路線,因為我謹記著,我要創造和別人不一樣的價值。 從廣告設計,到今天自創肥皂品牌,二十多年來影響我最深的,還是當時那席話,因為那讓我學到,沒有一件發生在社會中的事是沒有意義的,當我完成了一件事之後,我是希望它走進歷史,只剩下殘值?還是期盼在完成之後,它的價值,才正要開始? 【完整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0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
- Oct 17 Mon 2011 15:13
江榮原:工作不只是交差,更要創造獨特價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