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楚河漢界」這典故,傳頌了劉邦與項羽相持不下,而後劉邦勝出的故事。不管歷史演義如何穿鑿附會,事實是,劉邦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平民皇帝」,項羽落到烏江自刎,淪為司馬遷筆下的千古悲劇英雄。


 


劉邦何以贏,項羽為何輸,歷史有定論。我只想試著用更貼近領導的理論,更貼近成功學的觀念,把它說得更清楚些。


 


在我看,項羽縱使力拔山兮氣蓋世,亦僅僅是支強勁的飛矢,時間一久,距離一長,力道終究抗拒不了地心引力的牽拖,變成強弩之末。劉邦的個人之力,完全不敵力扛九鼎的項羽,可是誠如他自己說的,運籌帷幄雖不如張良,調兵遣將雖不及韓信,後勤補給全依賴蕭何,然而唯有他拉住這些人,組成克敵致勝的團隊,才在楚漢相爭的拔河賽裡,中場以後,超過項羽,最後逼死項羽。


 


楚河漢界,相持不下之際,「持久力」要遠比「爆發力」,更值得推薦。


 


「持久力」,當然包含領導者的個人因素在內,越堅毅不拔者,越有機會贏。「爆發力」,當然也很驚人,常常在關鍵時刻,發揮意想不到的致勝動力。但爆發力,就像字面上的「爆發」一詞,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曠日廢時的戰場,是很難靠爆發力打出局面的。


 


三國時代,諸葛亮替劉備定出三分天下的藍圖,要他西取巴蜀,結盟孫權,先固守一隅後,再企圖北上,諸葛亮盤算的仍然是「持久戰」,用持久,來換取時間與空間,等待有利的條件與形勢。


 


劉邦是平台 項羽是飛矢


 


劉邦深知,打天下非一人所能為,所以要找幫手,項羽未必不知這道理,只是相較於劉邦,無論「識人之明」或「用人之度」,他都差得太遠。


 


依我的形容,劉邦是把自己當成「平台」,天下英雄盡入我彀。而項羽呢,本身是偶像、是巨星,是衝鋒陷陣的首席四分衛,是全壘打王,是一支利箭、飛矢。「平台與飛矢」,這兩個譬喻,微妙點出了劉邦與項羽,最後贏與輸的最佳分野。


 


項羽有機會贏的。他若不那麼婦人之仁,他若再狠一點,他若一鼓作氣不給劉邦喘息餘地,他確實有機會開創屬於自己的王朝。


 


然而可惜了,分封諸王後,項羽毫無鬥志,只想偏安江左,昧於秦朝一統天下的大形勢,仍緬懷戰國時代諸國並立,貴族政治的優雅。這是視野上的狹隘,先輸了劉邦一著。


 


等到楚漢撕破臉,要爭天下了,項羽又處處礙於自尊與情面,這不肯做,那不肯碰,「鴻門宴」裡「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橋段,精彩固精彩矣,又何嘗不暗暗點出了項羽在關鍵時刻,做「對的選擇」的決斷力與判斷力,實在很不及格嗎?


 


劉邦的平台三人組


 


不一鼓作氣,不當機立斷,不夠狠、不夠壞,這都還屬於個人性格因素,是贏家與輸家很大的一項差別。


 


不過,它未必是致命的因素。如果,一個想贏的人,能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而又充分享受想贏的驅動力,他還是有辦法克服性格上的障礙。《史記》裡,描述大將韓信欲趁出兵解圍之便,要求當「假王」,劉邦起初極為震怒,認為這不啻是政治勒索,但在張良給予眼色暗示的那一瞬間,劉邦立刻換一張臉,笑盈盈說出要當就當真的,幹嘛當假王。這一來一往的瞬間變臉,刻畫出了劉邦的高度政治EQ,也提醒世人,有個眼光看得遠的謀士張良在旁協助,劉邦豈能不贏項羽。


 


一位張良,一個適切的建議,便能拉住韓信這員大將,日後為劉邦立下多少汗馬功勞。可以想見,張良、韓信、與蕭何,這三人組,一旦發揮整體的戰力,每個人像網路連結一樣,一層一層地疊套起來,劉邦的事業怎可能不興旺呢?


 


反觀項羽,帳下僅有的智囊,還不時由於項羽的乾剛獨斷與猶疑性格,阻斷了這有限資源的應用,譬如「鴻門宴」裡的連串失策。


 


劉邦與項羽,對比如此鮮明,劉邦怎能不贏,項羽焉能不敗?


 


「平台」與「飛矢」的概念,說穿了,是提醒我們,領導者是打團體戰的,他需要一組team,不管成員多寡,有team就需要領袖,有領袖就要施展領導術。


 


領導,講技巧,重專業,也需發自內在的感召力。但無論如何,領導者要體認到,自己應該變成一張平台,即使他是把利劍,是支快刀,是個強勁飛矢,他都該收斂鋒芒,打造平台,讓其他的利劍、快刀、飛矢,都加入這平台,組成一支強悍、緊密的行動團隊。


 


「平台」與「飛矢」的對比,亦能串連近來熱門的IQ與EQ話題。一把利劍,一支飛矢,有其專業與IQ,但相對來說,不太用得到EQ,可是打持久戰,非得有團隊不可,「團隊與組織」才可支撐持久戰。


 


商場上,許多才不世出的創業家,打出一片天,卻在自己晚年,或交給第二代之後,坐看事業版圖的衰頹,為什麼?歸納來看,缺乏一座平台,缺乏一套由團隊運作的機制,顯然是他們先盛後衰的關鍵。這難道不是劉邦與項羽的「企業管理版」縮影嗎?


 


相知相惜巧妙作用


 


為什麼,有些領袖留不住人才?為何有些企業人才濟濟?物質誘因,升遷機會,當然重要,可是不少情況下,卻是領袖與部屬之間的相知相惜在巧妙作用。這,就是「領導EQ」妙用的巧門。


  


沒有團隊的領袖,是「一人」對「眾人」的單線、直接領導關係,團體越大,領導效率越差。有團隊的領袖則不同,是「一人」對「少數團隊領導」,「少數團隊領導」對「眾人」的,多線與放射狀領導模式,團體越大,領導效率越彰顯。你想想,這樣的「平台領導者」,需要多大的EQ與IQ?能通過這些考驗,想不當贏家,都很難。


 


相關文章推薦


一分鐘做好領導統御


焦點法則 讀書心得


管理學之四大激勵寶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