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這件事不管在哪個年代,我覺得,是永不退流行的元素。但這不叫「複製」,2、3年前我曾跟一些年輕導演互動,他們很茫然,不知道電影要拍什麼?
【文/朱紀中、彭媁琳】
「文創就像賭博!這就是它有趣的地方,如果每一把都賺錢,那有什麼樂趣呢?一定要有賺、有賠。」今年最賺錢國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簡稱《那些年》)監製柴智屏如此告訴《Smart智富》月刊。
10年前籌拍偶像劇《流星花園》大賣,因此被封為「偶像劇教母」的柴智屏,對自己首次監製電影就大賺錢充滿自信。她說,《那些年》的導演、網路作家九把刀兩年前拿出全部積蓄找她合拍電影時,她心裡就有把握:「我不會讓他賠錢!」為什麼這麼自信?喜歡寫劇本的她直言:「我自己每天左思右想的事情,不一定會成功,但只要事情順著來,我覺得對、我喜歡!只要直覺喜歡這件事,就會變出成功的結果,前提是『我喜歡』。」
除了靠「我喜歡」的直覺外,《那些年》到底還掌握了哪些要素,使得這部台灣片竟然能夠同時橫掃台灣和香港電影市場?本期總編輯會客室就來到柴智屏的製作公司,專訪這位暴紅綜藝節目、偶像劇和電影的幕後推手,探討這個問題。以下是專訪紀要。
《Smart智富》月刊問(以下簡稱「問」):《那些年》在香港票房大賣,成功因素何在?妳當初的盤算是什麼?
柴智屏答(以下簡稱「答」):我既沒有算盤,也沒有盤算,怎麼辦(話中帶著笑聲)?以前人家跟我講拍電影,我會猶豫說:「好啊,做電影,但要做什麼呢?觀眾喜歡什麼呢?什麼是台灣OK、華語市場也OK?」我很容易想這些事情,因為想不出答案,所以都沒做。九把刀說要做《那些年》的時候,我也沒有馬上說就是他了。後來,我想了一下,有信心這部電影一定不會賠錢,因為他單是一部原著小說就賣了30多萬本,買書的讀者只要有一半買票來看電影,我們就不可能賠嘛!
問:當初有想到電影會這麼賣嗎?這是民國100年的意外嗎?
答:應該這樣講,每個影視產品在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特殊性,10年前,製作《流星花園》時,台灣沒有偶像劇、華人市場沒有帥哥出現,所以它紅了13個地區。
《那些年》也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如果5年前做,不會像現在這樣。
問:這個亞洲文化的共通元素可以複製嗎?
答:「戀愛」這件事不管在哪個年代,我覺得,是永不退流行的元素。但這不叫「複製」,2、3年前我曾跟一些年輕導演互動,他們很茫然,不知道電影要拍什麼?我們在海外跑過那麼多地區,我覺得台灣人有個很寶貴的東西,是在這塊土地上,經過經濟改革、文化衝擊、政治變化、還有作家的薰陶,使得我們對愛情這件事情的態度,是與眾不同的。
問:對電影和電視劇,哪一項未來妳會投入較多心力?
答:到目前為止,我對台灣的電影比對連續劇樂觀一些,我會選擇多拍一些電影。為什麼對電視較悲觀?因為台灣偶像劇,資金規模變小了,收視群也變小了,電視機前的年輕觀眾都跑去網路上了。這是我們共同的問題,不是我一個人的,電視台的態度、戲劇的市場,我們共同的思想會決定共同的命運,我一個人改變不了全部。
【完整內容請見《Smart智富》12月號第160期】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