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沒有忘記師專導師跟我說過的話:『不要奢望金錢的富貴,而要追求精神的富貴。』」王世杰笑著說,「陪伴孩子成長,是我最快樂的事。『當個好老師』,可是我畢業時在孔子面前立下的誓言呢。」
【文、採訪/黃瀚瑩】
「星期天要上課」恐怕會讓不少小朋友怨聲載道,但臺南大學附小學的孩子們卻正好相反,最期待「星期天教室」。在王世杰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全臺跑透透,到屏東霧臺看石板屋、到雙流看魚梯、到墾丁賞鷹,到臺北的金包里古道尋覓先人的足跡,甚至遠征蘭嶼、澎湖……他們還一起種果樹,賣水果做公益。擔任教職近三十年,王世杰幾乎「全年無休」,把所有時間精力都奉獻給孩子,希望孩子學到課本上找不到的東西─那就是最真實的感動。
師專畢業後,王世杰被分發到彰化一所臨海的小學任教,發現學校二十多年來從沒辦過畢業旅行,加上早年沿海地區普遍貧窮,學生家長根本沒有餘暇餘錢帶孩子旅遊,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山是什麼模樣。王世杰自告奮勇,帶著孩子到山區露營,孩子一句:「哇!原來山這麼高啊!」讓王世杰深刻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諦。
而後王世杰回到故鄉臺南擔 任自然 老師,每年都會從各班選出一、兩位對自然有興趣的孩子,利用假日進行校外教學。在戶外上課,孩子格外有興趣,外加王世杰的教學方式活潑,想參加的孩子愈來愈多。王世杰於是在校內成立名為「自然班」的社團,從早期的十幾個孩子,擴大到今日的六十多人規模。「學習,其實就在生活裏,」王世杰說。每個周末帶著孩子出門,除了付出時間與體力,更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家境允許的小朋友可以自行負擔校外教學費用,家境不好的孩子則由王世杰自掏腰包,不少家長被 王 老師的熱心感召,聽說有孩子需要幫助,也不吝於伸出援手。
農家子弟出身的王世杰,家中有一片 四甲 左右的芒果園。他開放果園,將之改造為學習場域,命名為「星光果園」,和孩子一起設計其中的設施,捲起袖子鋪步道、搭平臺。小朋友在果園裏種植有機蔬菜、鳳梨、洛神花等作物,並分組照顧芒果樹。採收前,各組還要提出「銷售計畫」,小朋友年紀雖小,但他們的小腦袋中可裝了不少好點子,除了將芒果賣給親朋好友,也懂得上網宣傳。以今年為例,竟有一組小朋友靠芒果賺了新臺幣十一萬元。王世杰更趁機教導孩子怎麼「正確的用錢」,經過討論,孩子們決定把收益捐給內政部的兒童之家,希望弱勢的孩子也能跟他們一樣享有幸福。「種芒果這件事,竟能讓孩子學到這麼多,這就是『從做中學習』。」
王世杰認為,教學過程中,最讓他感動的就是看到孩子的改變。他說,第一年孩子們沒有實際種植經驗,只是到果園幫芒果套袋,常不小心用力過猛,讓還沒成熟的芒果掉落在地,王世杰看了很心疼,孩子卻沒有感覺。後來,他讓孩子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照顧果樹,第二年套袋的時候,孩子們都變得小心翼翼,連掉到地上的芒果都捨不得丟,直說要拿回學校做「芒果青」。因為體驗了種水果的辛苦,原本養尊處優的孩子學會了愛物惜物,更學會了對農夫的關懷與尊重。
有一次,有孩子告訴王世杰,到果園的途中有一家桶仔雞店,雖然滋味很好,但由於環境雜亂,店面又不起眼,上門的顧客不多。王世杰提議:「那我們一起去幫助他吧。」他和小朋友利用賣水果的收入和募款,購買整修所需的材料,幫老闆釘木板、刷油漆,並設置看板,取名為「幸福小站」。孩子們又突發奇想,認為既然名叫「幸福小站」,就要讓每個人都能分享到幸福,因此希望老闆能提供免費茶水,路過的人即使不消費,也可以在這邊歇腳,老闆也欣然同意。經過改裝,這間桶仔雞店生意果然變好了,孩子們十分振奮,體認到助人的快樂。
王世杰不僅對學生盡心,也對社會上需要關懷的人盡力。他說,永遠記得兒時曾幫爸爸到果菜市場賣芒果,看到農產滯銷時農民的愁眉苦臉,也忘不了在環保觀念尚未興盛的年代,農人如何忍痛把整卡車芒果倒入曾文溪。日前芭樂一度產量過剩,每公斤的產地價格跌到只剩新臺幣一元,農民整年的辛苦血本無歸。王世杰做了一件旁人看來很瘋狂的事─他以 一公斤 新臺幣十元的價格,採購了高達九萬斤的芭樂。不僅以成本價在學校出售,還打電話給臺南市長,懇請市長採購這批芭樂,做市內學童的營養午餐水果。市長首肯後,王世杰帶著孩子一起分裝運送,短短兩星期就把九萬斤芭樂賣光,此舉也提高了芭樂產地價。即將在兩年後退休的他,將來的夢想是成立基金會,在農產品跌價時出面幫助農民。
「我永遠沒有忘記師專導師跟我說過的話:『不要奢望金錢的富貴,而要追求精神的富貴。』」王世杰笑著說,「陪伴孩子成長,是我最快樂的事。『當個好老師』,可是我畢業時在孔子面前立下的誓言呢。」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12年11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