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細緻的玉米筍,經過簡單微烤之後,上桌時依舊裹著苞葉,輕剝開微焦的外層,將小筍連著皮送入口中,「從裡到外都水嫩多汁,連葉子都甜!」
【文╱游惠玲】
出身在台灣、曾經被《Wallpaper》雜誌選為「全球最佳新銳主廚」的名廚江振誠,在他新加坡的餐廳「Restaurant ANDRE」裡有道菜色,因為做法極度簡單,而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小巧細緻的玉米筍,經過簡單微烤之後,上桌時依舊裹著苞葉,輕剝開微焦的外層,將小筍連著皮送入口中,「從裡到外都水嫩多汁,連葉子都甜!」
這支小筍是透過友人的介紹,來到江振誠手中,「我第一次吃到時是生的,覺得Amazingly good!(好極了!)我不知道需要再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加工它。」
在江振誠的料理哲學中,有個概念是「Artisan」(工藝職人,在此指「農夫」),「創作的人及廚師是自私的,會想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呈現這樣東西,這和農夫想要呈現是不一樣的。如果用一貫的思考方式,我可能會抹殺掉農夫種植它的心意。」於是,江振誠以最簡單的方式烹調,僅加上一點芝麻鹽調味,他想呈現農夫最初始的心意,向手作者致敬,也讓用餐者體會食材純粹的天然滋味。
這支令國際主廚驚豔的玉米筍,就來自於台灣台南的巨農有機農場。
要成為江振誠餐廳餐桌上的主角,其實並不簡單。因為新加坡農漁畜牧業幾乎全仰賴進口,每天,Restaurant ANDRE的食材來自世界各地,海鮮是日本漁獲,肉類及蔬果是法國產品,其他食鹽、香料等則來自亞洲或澳洲。
餐廳直接向全球各地的小農採購,沒有固定菜單,下單的標準只有一個:「請供給當天品質最好的食材給我們。」既然運費支出已經是絕對必要,那就表示,品質得要夠好的食材,才有資格進到餐廳裡來。
我們回到產地現場直擊。農場負責人周俊吉是學農出身,有著植物病學博士及博士後研究的高學歷光環,卻是位天天巡田的「做事人」。過去,他是一個農藥專家,植物生病,他最懂得「對症下藥」,卻也看到環境開始生病;現在,經營七年的有機農場,周俊吉看著田園裡自在生活的鳥、蛇,讓他回想起幼時的好環境。
周俊吉解釋,這玉米筍其實是農人「惜物」表現的產品,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為了讓每支果實飽滿香甜,會以「疏果」的方式,讓每棵植株僅留下一至二支玉米。小筍並非特殊品種,而是疏果之後的產品,也就是「baby」時期的玉米(英文稱baby corn)。冬季是南部玉米最香甜的時候,而台南的日照充足,不會太過強烈,讓玉米以恰到好處的速度成長。
農夫的用心,江振誠感受在心裡,「這些心血與精神,讓我們看到一點點的差別,多數人比較感受不到這0.1的差別。」雖然沒到過台南農場,但江振誠時常和周俊吉越洋溝通交流,討論作物,縮短農場與餐廳間的無形距離。
不論是台南的玉米筍、來自於花東原住民的野菜、蕨類,或是馬祖海域的佛手貝,都讓這位國際名廚印象深刻。「我在台灣找食材,要把這些食材搬上國際舞台。」
當餐廳裡的歐洲客人嘗到這玉米筍時,江振誠看到他們的臉上,也會出現和他當時一樣的驚奇反應。就是這僅僅0.1的奇妙差別,讓大廚的創作,更有生命。
【完整內容請見《商業周刊》1307期】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