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4個字,是香港導演陳可辛新作的台灣上映片名,但說是陳可辛此刻心境的寫照,或許也不為過。
【文/盧智芳;圖/廖祐瑲】
《海闊天空》4個字,是香港導演陳可辛新作的台灣上映片名,但說是陳可辛此刻心境的寫照,或許也不為過。
前一部作品《武俠》,雖然在2012年底被《時代》雜誌(TIME)選為十大年度電影,然而票房與預期有落差,加上母親去世,確實讓他沉寂了一陣。「低潮」、「自我懷疑」......都是他對外談及這段時期時,曾經用過的字彙。
期間,他出版了一本對話集《陳可辛.自己的路》,當中訪問了20幾個人談他們眼中的陳可辛:「我才發現,每個人講的都一樣,不管成還是敗,我沒被這個世界改變過,」出書後,陳可辛曾這麼說。
抱著這樣的心情,50歲的陳可辛再次執起導演筒,開拍《海闊天空》。這部由黃曉明、佟大為、鄧超主演的電影,以中國企業「新東方英語學校」崛起背景為原型,說的是3個年輕人如何在夢想、現實與歲月間拼搏,但同時也帶出30年來大時代的磅礡變化。5月中在中國上映後,票房已突破人民幣5億元(約新台幣25億元),氣勢相當驚人。
而一如陳可辛過去每部作品總是引發熱烈討論,《海闊天空》中對「創業致富、美國上市」的鋪陳,同樣激起各種激烈的論辯。
不過,走過一番起落的陳可辛,此刻看待各種聲音,顯然更豁達了些。片中有不少經典台詞,問他哪一句最像現在的自己?沉吟幾秒,陳可辛選出「我就是為了自己,起碼我承認」這句,「特別是『起碼我承認』,」他強調。因為人到中年,能誠實面對自己,最為可貴。
目光總是凝聚在眼前的一個點上,邊想邊說,使他回答問題時,看起來更像哲學家的陳可辛,也用同樣坦誠的態度,在這次採訪中,剖析了銀幕下他的諸多思維。
在「海闊天空」裡,你把3個男人的友誼刻畫得十分動人。在自己的人生中,你怎麼看待友誼?
我一直很嚮往友誼,所以它在我的電影中常常出現。有時候,觀眾會以為導演常拍某個素材時,他自己肯定有豐富的經驗,其實我不是。以前我常說「我沒有朋友」,很多人叫我別這麼說,這會讓覺得是我朋友的人不高興。但這是因為我對友誼的定義,真的是像電影中呈現的,是從小在還沒有利益關係的時候建立的。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太成熟,覺得同齡的人都很幼稚,和別人相比,我的成長是逆向的,是反過來的。相對的,我現在比我同齡的人幼稚(笑)。小時候,我通常跟比我年齡大的人交朋友,但對方通常不會覺得很serious(認真),不會把我當成他的好朋友,所以,我沒有從小到大的朋友。不過,對於一輩子的好朋友,我確實是非常嚮往。
夢想呢?這是另一個在電影中反覆出現的關鍵字。
我是個非常skeptical(懷疑論者)的人,對什麼事都很早就覺得不可能,你很難拿些很勵志的話來呼籲我。拍這部電影,卻是個例外。本來,我並不想拍成勵志或心靈雞湯類的東西,只想拍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但最後,我卻被當中的氛圍感動,也可能我到了一個年紀,反而回到更天真的時候。
所以,現在你問我夢想是什麼?跟小時候一樣,我還是不相信純勵志、太美麗的謊言,但是我會退一步,相信有夢想這件事。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54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