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96年8月,英國布魯斯貝利(Bloomsbury)兒童出版公司的編輯貝瑞‧康寧漢(Barry Cunningham)收到厚厚一疊書稿,第一眼看到又臭又長的書名,他直搖頭。隨意翻了幾頁內容,沒想到卻是愈看愈起勁,當下便決定簽下這位作者,她便是日後熱銷全球的《哈利波特》作者羅琳(J. K. Rowling)。


《哈利波特》的暢銷不僅讓原本為單親媽媽的羅琳登上英國首富,同時也讓慧眼獨具、一手挖掘她的康寧漢,成了全美國最炙手可熱的童書編輯。


在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的情況下,為何康寧漢反其道而行?他如何做出這個決定?「我只是單純地從小孩的眼光出發,」康寧漢說道。充斥著質疑、不公平、恐懼以及憤怒,但同時又滿懷希望與夢想,如此矛盾而複雜的情緒與情節,完全不同於傳統童話故事般過度簡化、美好的劇情,卻抓住了所有兒童的心。


康寧漢對於兒童心理的精確掌握,是促使他決定簽下《哈利波特》的主因之一。但是, 好的決策,還不僅於如此。


決策就像是一場賭局,沒人知道未來確切的結果,但你仍必須下賭注。不論你是基層或高階主管,每天都必須做出大大小小的決策,即使是第一線的員工,也必須具備獨立的決策能力。


你是高明的賭徒嗎?該如何做出好的決策?


1.承認自己的無知


除非看清自己的缺點,否則你的自大只會成為好決策的最大殺手。

「做出好決策第一步,就是大聲說出:『我不知道』,」《從A到A+》(From Good to Great)的作者吉米.柯林斯(Jim Collins)接受《財星》雜誌(FORTUNE)專訪時表示。


美國南加州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以及密西根大學教授諾爾‧提區(Noel M. Tichy)在11月新出版的《決斷》(Judgement)書中,分析多位《財星》500大企業執行長的決策過程後,也有類似的發現:這些成功的企業執行長都非常有「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美國奇異(GE)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


威爾許在任時,每兩星期便從公司搭乘直升機,親自到領導力訓練中心克魯頓維爾(Crotonville)為精挑細選的潛力明星員工上課。


每堂課開始,威爾許會花15分鐘時間分享,談談奇異最新的重大決策、未來規劃或挑戰等等;然後詢問台下的人,若換做他們,會如何解決當前的難題。目的不僅是為了訓練員工的決策能力,更重要的是威爾許自己也在學習,或許這些明日之星可以提供他所沒想到或更好的看法。


2.找到和你唱反調的人


擁有自知之明,讓你更看清自己的不足,但是你還需要身旁有人敢大聲對你說不,才能真正辯出好的決策。


「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性格,」柯林斯回頭思索過去帶領研究團隊所犯的錯誤時說道,「我認為我的年紀比他們大、做過的研究比他們多、知道的事情也比他們多,所以我的意見才是權威。」最後的結果是,所有人只想著等他開口,沒人願意去想什麼是最好的答案。


因此,他在進行《從A到A+》這本書的相關研究時,便開始推動所謂的「反對遊戲」,要求所有人必須相互反對彼此的意見,也包括柯林斯自己。


此外,為了強化成員彼此之間的想法刺激,他挑選研究團隊的方式也相當另類,喜歡雇用背景完全與商業無關、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其中他最喜愛的一位研究員是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主修中古文學,之後甚至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我之所以錄用他,因為我很確定,他根本不會在乎我的想法是什麼,」柯林斯笑說。


3.堅持「好的」而非可行的決策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是好的決策?我們該選擇最好的決策,還是退而求其次選擇可行的決策?三部曲(Trilogy)企業軟體公司執行長喬.萊曼德特(Joe Liemandt)便曾陷入相同的兩難困境。


2000年之前,電子商務熱潮達到高峰,供不應求的結果便是向客戶過度承諾,提供的軟體服務往往不符合客戶需求,這是當時許多高科技服務公司普遍的現象,三部曲公司也不例外。


萊曼德特很清楚這並非長久之計,因此開始要求改變營運模式,轉為以客戶服務為導向的企業。但顧問業務部門的主管卻潑了他一盆冷水:「喬,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太難了,而且過去10年來沒有人這麼做,為什麼你認為未來必須這麼做?」


這位主管的反對卻意外點醒了萊曼德特,「我們往往因為覺得不可行,委屈地選擇糟糕的決定,卻沒想到堅持最好的決策,然後試圖解決執行過程可能面臨的阻礙。」如今,他們已從當初的學生創業公司,轉型為年營業額超過2億美元的大型軟體供應商。


4.愈緊急愈要拖延決定


然而,好的決策絕對需要時間的醞釀,特別是在危急情況最容易變得短視。


關於此點,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感觸頗深。2001年發生911攻擊事件,他必須力抗輿論急切要求有所作為的龐大壓力。「在我們還沒看清楚911事件塵埃落定後所產生的影響之前,我認為最好的策略就是觀察和等待,」葛林斯潘在其自傳《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書中寫道。


當時每位國會議員都覺得必須推動法案,總統也感受到必須採取行動的壓力,航空公司和觀光業遭受嚴重打擊,報紙充滿了各種裁員消息,然而葛林斯潘仍不為所動。在911事件之後的一週,他在一場公聽會上又再度說明自己的立場,「沒有人有能力完全計算出911悲劇所帶來的影響。但幾週之後,驚嚇消退,我們應該更有能力來衡量這些事件對短期經濟前景所產生的動態影響。」


直到10月3日,最早清楚顯示經濟問題的指標——申請失業補助人數繼續惡化,此時葛林斯潘才下定決心,採取有限的經濟刺激方案。只不過受困於政治角力,直到2002年3月才真正出現刺激方案。


5.決策過程要由內而外


最後你或許想問,再好的決策究竟能發揮多大影響力?能產生多大的改變?即使面對環境的惡劣,它真能扭轉頹勢?


不妨看看美國航空業的例子,自從1972年開始,歷經石油危機、利率飆升、中東戰爭、911事件,航空業受傷慘重。


但根據美國《金錢》雜誌(Money)報導,從1972~2002年,投資人報酬率表現最亮眼的公司卻是美國西南航空(Southwestern Airlines),擊敗了英特爾(Intel)、威名百貨(Wal-Mart)以及奇異。


根據柯林斯多年的研究顯示,決策結果的成功與否,外在環境的好壞並不具有決定性影響,如果太過在意環境而使得決策而變得保守或積極,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決策的過程應是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柯林斯強調。先確立自己的利基點,擬訂策略方向,再順應環境變化而調整策略。正如同西南航空一直以低價航空作為市場定位,911事件的發生只是更加確立他們的決策方向經得起考驗。


面對未來的決策賭局,你有幾分把握?日常工作與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種決策情境,都將是你最好的練習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