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站得高,就看得遠。站在一尺高的樹頂上,當然所見極為局限。如果把這樹移到高山之上,再站上樹頂眺望,將可俯視山下遼闊而宏觀的全景。因此,問題不在樹木的高低,而在它所處的位置屬於何種高度、層次。這就是韓非子所說:「立尺木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在企業的運作裡,我們常見到這些現象:下屬費盡心思準備的方案,遠不及精明上司一語道破所指出的方針策略;高階主管提出的周詳規畫,又常不如最高經營者胸中所擘劃的深謀遠慮、綜攬全局。其實,造成這種差異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知識經驗,而是思考者是否站上了應有的「制高點」。

事實上,大多數職場人都受過長期的教育,甚至通過許多嚴格的專業考驗,因此,只要基於專業知識,遵循邏輯思辨原則,所產生出來的工作成果,應該都是可以肯定的。然而,為何現實狀況經常是,許多人辛勤努力半天,工作的方向與努力卻得不到上司的肯定?

通常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的工作焦點,太過自我設限,因此就算努力地「做好份內工作」,卻如鋸箭法般地,把問題留到公司其他部門或流程。就個人而言,問題是解決了;但對企業而言,問題依舊存在,也因此主管全面檢討時,常會大罵「本位主義」了。

其實換個觀點,撇開自己所屬的層級,設身處地揣摩主管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那麼許多自我的工作動機與成果,自然會切合整體目標的達成,自我在組織中的重要性,也會日益順勢提高。

就高階主管而言,是否能更上一層樓,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日積月累奠定的專業能力,而是能否「暫忘」自己的功能性定位,改以整體的經營觀點,全面地審視組織相關環節,進而發揮自己的功能性職權,去主動積極推動所有部門的合作。長此以往,必然會被老闆認定「深得我心」。

經營者又該如何掌握制高點?首先要跳脫自身企業的本位,以整體產業的觀點,時時審視產業結構、上下游變化、競爭態勢等,檢視自身在產業格局裡的地位與實力,以之形成策略、調派企業資源。

其次,掌握歷史,借鏡其他產業演化歷程,以產業生命周期的觀點,推估演變、預知趨勢,因而搶得先機,或防患未然。

上述二原則,一在掌握客觀處境,一在掌握可能未來。如此以「空間」與「時間」縱橫剖析,當能使思考全面而深遠。

愈高層次的工作,專業與事務性的成分就愈少,全面與思考性的比重愈高。因此,人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沈澱、思考,才能轉化自身既有層次,以制高點的角度全盤審視處境與趨勢,從而提升視野,洞觀未來。

如韓非子所言,短短一尺高的樹木,一旦立足高處,見識即大不相同。那麼,在經營的競賽中,若能掌握制高點,豈不得心應手、處處逢源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