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9/01/10
大環境不景氣,夢想就該被壓抑嗎?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得聖、經營之神王永慶,都是在艱苦環境裡圓夢,他們讓夢想跨越空想的層次,實際地讓生活變美好。你也想突破現實的困境嗎?那不能放棄夢想的權利!
【文/吳皆德】
詩人紀伯倫曾說,「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完成夢想、願望,最渺小的人;而不願做一個最偉大、無夢想、無願望的人(I prefer to be a dreamer among the humblest, with visions to be realized, than lord among those without dreams and desires.)」與其當個沒夢想的大人物,紀伯倫寧願選擇當個有夢想的小人物,可見夢想的力量。也因為懷抱夢想,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得聖、經營之神王永慶,得以突破現實的困境,成就美好的想像。
(大家健康雜誌╱提供)
不過,根據美國職涯線上顧問公司Think-TQ.com的調查,發現只有15%的人,把夢想「具體化的細節」一一寫下來,換句話說,85%即使有夢想,都還停留在「作夢」階段。對此,實踐大學董事長謝孟雄提醒:「並非只是夢想,更重要的是有實踐的動力。每次做一點,不斷累積,時間久了就會看見成效。」而廣告教父孫大偉也給了圓夢者實用的建議:「心中的火要旺,執行的手要冷靜」。
你想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嗎?別再只是空想,開始訂定逐夢步驟,一步步讓美夢成真!
態度1:夢想具象化 說出來最好
若光憑想像,夢想永遠只是空中樓閣。常至企業演講「情緒管理及生涯規劃」議題的專家吳娟瑜表示,「夢想要寫下來,具象化;若能說出來更好,就像一個Promise!」列下自己「接下來要的是什麼?」、「5年後要過怎樣的人生?」一般而言,3個月~半年,屬於短程的夢想計畫;中程計畫約3~5年;長程計畫約10年。
以她個人為例,30年前她還是個國中 國文 老師,總覺得教職不是她要的事業,「什麼才是呢?」懵懵懂懂的不知從何規劃,乾脆咬牙辭去工作,失業半年,輾轉擔任報社的特約記者,做了6年,她又自問:「這是我要的人生嗎?」隨後,投入一個國際顧問公司,在那裡歷練了3年,發現自己個性喜歡接觸人,即使說話腔調有些「台灣國語」,但認同對外演說是在散播正面、好的理念,終於確定自己最想實踐的夢想──成為「國際演說家」。
隨時自問 「這是我要的人生嗎?」
吳娟瑜分析,在不斷的自問「這就是我要的人生」之前,她還沒有具體的計畫。直到擔任記者,才開始有些想法,且萌生出國唸書的念頭。於是,超過40歲的她,遠赴美國印地安那州,攻讀應用社會心理學碩士。她解釋,出國唸書可大幅擴展國際觀,也對於日後實現最大夢想「國際演說家」,奠定重要基礎;再者,獲得應用社會心理學碩士的學位,也為日後演說生涯加分。
她深刻感受,一路走來,夢想愈來愈具體,但回首過往,可能歷練不夠或經驗不足,始終沒有提起筆詳加規劃、身體力行,有時不免感嘆,「夢想訂定晚了20年」。但藉著翻閱過去擔任記者時所寫的日記發現,其實唸書夢早已有跡可尋,只是20多年後才化為具體行動。
歷經漫長的逐夢過程,吳娟瑜認為,「夢想追求,心態絕對比年齡重要。」她出國唸書時,兩個兒子都唸大學了。一般人多半會以此感到滿足,想好好輕鬆過日子,但她仍頂個「老學生」的頭銜去唸書,她也奉勸民眾不要放棄任何逐夢的機會和時間點。
學成歸國後,她繼續朝成為「國際演說家」的目標邁進,十幾年下來,她的演講足跡踏遍台灣、中國、東南亞、美國等地區,場次超過3千場,平均每天一場演說。
態度2:毅力堅持 不放棄
許多人有夢想,但有人的夢想是曇花一現,若不能堅持到底,一切枉然。
吳娟瑜唸碩士時,兩個兒子都上大學,先生也一度太思念太太,潑冷水或「苦苦哀求」她放棄。尤其每年1~4月,她得飛到天寒地凍的美國唸書。第一年農曆過年,先生在電話中挖苦「自己可以恢復單身生活」。到第2年、3年、4年的農曆春節,先生在電話裡請她多為先生想想。
面對親情、愛情攻勢,不免心軟,但她拚命強化自己「一定要堅持,一定要堅持,絕對不放棄。」因為堅持下去,終於得到學位,也擴展國際觀,交到來自各地的朋友。
同樣是出國唸書,民視主播陳淑貞在8年博士學位研讀期,也曾碰到「撞牆期」,論文遭指導教授一改再改,她也憑藉毅力繼續往目標前進。她說,「我的字典裡,從來就沒有『放棄』這兩個字!」
吳娟瑜的逐夢過程,常變成鼓舞觀眾的題材。很多人好奇,已經步入中年,怎還有力氣追尋夢想,她笑言,「我從來不記得自己的年紀,只記得我的心態。」
態度3:好目標+好行動→好結果
吳娟瑜指出,圓夢有公式:「好想法」加上「好行動」,自然有「好結果」。
像她演講時常被觀眾問到,如何讓家中氣氛更好?她常這麼舉例:先訂定一個家庭和樂的目標(好想法),其次採取「好行動」:
1.每天早晨,給家庭成員一個讚美。
2.每天一大笑,喜歡自己。
3.每天由家庭成員提供一個笑話。
4.每天給家人一個擁抱。
剛開始,她要擁抱兩個國中兒子,他們躲得遠遠的;出門前,她對著鏡子告訴自己,「我喜歡自己,我喜歡自己……」,被先生嫌像在唸咒語。可是,經由重複簡單的動作,半年後,家裡氣氛變得不一樣,甚至先生出門前,也喃喃自語「我喜歡自己,我喜歡自己」。當氣氛更親密融洽,就達成了「好結果!」
【《大家健康雜誌》1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