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源集中的「特許創業潮」,到腦力集中的「網路創業潮」,台灣正掀起第五波創業潮──「生活與文化創業風」。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產值○七年已經突破六千億元,雇用人數達二十一萬人。顯然,愈來愈多人把生活與文化當做創業內容。
令人驚艷的是,新一波創業潮的主角,集中在俗稱草莓族的年輕世代。
這群從住宅巷弄中發跡的「草莓創業家」投入的產業,不似早期的食品或紡織的勞力密集加工或IC等技術密集代工,也與十年前的網路創業潮大相逕庭。
他們主要販售生活風格,從真實且身體力行的生活經驗找出商品或服務。在產值和量能上,他們屬於小而美的微型創業家,沒有動輒數千萬元的營業額,卻悄悄顛覆了台灣的創業生態,也開啟從代工到品牌、掀起精緻生活美學的浪潮。
為何他們不愛「喫人頭路」?
日光炎灼的午後,一群五、六十歲的好友坐在咖啡店裡,話題縈繞在兒女大學和研究所畢業後的職涯。這場對話,讓這群戰後嬰兒潮世代意外發現,他們養出的七年級孩子有著共通的夢想:創業。
他們共同的疑問是:怎麼現在的孩子都不想好好地「喫人頭路」?其實這群父母忘了,正是他們自己提供這群創業家最好的土壤。
他們同時是學歷最高的世代(七年級平均每三位有兩位學士、七位中有一位碩士)、生長在一個網路發達的科技島,讓他們看到世界可以很大、擁抱價值多元。
前魔岩唱片總經理、中子創新執行長張培仁說,「上一代製造業出身的人,在乎人生的米缸要填滿,這一代看的是米缸要漂亮。」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溫肇東,以「小而美」形容草莓世代創業家的型態。他認為,第五波創業像是遍地開花,要長大不容易;但「小而美」是另一種價值,有原創性也很好。
曾經也是年輕創業家的施振榮觀察,這批生活創業家們一隻腳踩在網際網路上,讓商品價值的實踐更加容易。
.把個人生活當成新事業
除了創業空間的改變,和前幾代為生存而創業者不同,草莓族的創業是個人生活風格的延伸以及自我實踐。
七年級生近來最熱門、又最容易上手的新創事業之一,就是T恤服飾。雖然T恤創業失敗的案例不少,但這個現象點出這世代勇於追求屬於自己的事業。
西門町紅樓的「0416」T恤店,裡頭是溫馨的乳白色。0416賣的是以愛為元素,從衣服、燈飾、植物容器,都強調人的情感元素。這種細緻的情感來自兩位學藝術的六年級後段班男生,陳榮彬與廖振宏。
「0416」創辦人之一的陳榮彬,原是知名廣告公司員工。他說當時是過著每天趕案、生活極度扭曲的日子,「最後決定讓自己的腦子靜下來,享受平淡,重拾創作。」
「我們覺得給別人一份溫暖、一個無從計量的心意,才是最真實的人生,」養了兩隻貓,喜歡種花而開始設計花器的陳榮彬說道。
.目標清楚,磨出抗壓性
顛覆草莓族給人無法抗壓的特質,這群創業家的韌性與毅力讓人另眼相看。他們一旦找到自己的熱情,會不顧一切向前衝。
在忠孝東路四段205巷再進去些的狹窄巷弄裡,兩位六十七年次、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的女生洪佩琦、曹婷婷,開了一家金屬飾品店。小小不到 三坪 的店面,全是她們的金屬創作。裡頭擺著精工桌,她們背對客人創作,不太搭理客人。
父母各借了五十萬給她們,還一直問,「工作室有機會活下去嗎?」曹婷婷的妹妹說,「我是不是要像梵谷的弟弟一樣,不斷支持妳?」
「沒賺到錢一定要賺到快樂,要是兩個都沒有,不是浪費嗎?」曹婷婷一焊就是好幾小時,還得經常解決焊接上的困難,訓練出她們的耐力。
許多人批評草莓世代眼高手低,但他們若是有親自動手做、把產品概念落實與銷售的經驗後,很快就會像剝開洋蔥一樣,亟思自我超越。
年輕人也期待個人能夠對世界產生改變。這種回饋社會、土地的想法也在台灣的草莓創業家身上展現。
六十五年次的阮啟偉、 蔡妹 君把在環南市場開了三十年的家族事業「中正肉舖」發揚光大,建立「阮的肉干」品牌。目前是Yahoo!奇摩裡第一大肉干店。
阮啟偉強調吃的品質,不但直接從源頭向屠宰廠及澳洲無狂牛症與非疫區處取貨;他們裝肉干的夾鏈包裝,也採ISO認證過不含戴奧辛的設計,光成本就比一般夾鏈袋貴三倍。
美食作家和觀察家葉怡蘭認為,二十一世紀回歸自我與土地,她看到許多年輕人務實思考自己與生長地的關係,所作所為因為對土地好,而感到踏實。
這波創業家的產值可能不大,但因為擁抱品質、品牌、設計與生活等軟實力,而給予台灣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的不同想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