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行得通的,為什麼現在不管用了?」
最近,很多主管可能在心中這麼嘀咕。價格已經打了折,顧客沒反應;以前訂單豐收的商展,這回不管用……。
有沒有可能,問題不是出在這些做法,而是你的核心事業其實需要翻修了?隨著環境的變化,很多我們原來的假設已經過時。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可能需要思考改造核心事業,重新部署資源。
舉例來說,一九九九年,杜邦公司發現,在越來越大宗商品化的市場中,它的成長停滯,未來令人憂慮。因此,管理團隊訂定,推出不滿五年的產品必須創造三三%的營收,它把仍然賺錢的紡織事業獨立出去,並創造五個成長平台,跨足不確定性較高,但前景較佳的事業(見第274期第五八頁)。
決定核心事業是什麼,就等於決定了你的戰場在哪裡,以及如何在這個戰場上求勝。
吉列公司曾經把它的核心事業視為「商店付款櫃台的購買物品」,因此跨入電池、筆等事業,但這些業務和原來的核心產品刮鬍刀距離太遙遠,綜效不大,所以沒有成功。
因此,貝恩公司資深顧問指出,決定你的核心事業時,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可複製性,你可以不斷地複製這個贏的要素,不斷成長;第二、要有彈性,在過程中,可以隨著環境變化微調(見第274期第七六頁)。
耐吉公司認定它的核心能力是:品牌管理、運動明星偶像化、研發、供應鏈管理。運用這個公式,耐吉成功把核心事業從慢跑鞋,擴展至排球、網球、籃球、足球等領域。
但千萬別誤會,翻修核心事業,並不是要去尋找看來比較sexy的事業,或者隔壁比較油綠的草地。有時公司要做的,反而是強化投資核心事業,或用不同方式做同樣的生意。
例如,二○○○年,雅芳公司的CEO鍾彬嫻成功拯救公司,她拓展國際市場,擴大產品線,使年成長率提高到一○%以上。但故事不會停在一個地方。隨著國際市場逆轉,二○○五年,雅芳公司又成長趨緩,鍾彬嫻決定再次重新檢視她對事業的基本假設。
她形容:「我必須在星期五開除自己,到了下週一再重新聘請自己。」她認為各地市場偏好不同,因此把決策權下放給各地區,並拿掉組織的七個層級。
知名學者薩爾(Donald Sull)因此要求高階主管問自己:想像你現在重新投入這個事業,做法會有什麼不同?想像和現實的差距,正是你的事業過時的地方(見第274期第七○頁)。
看完這期雜誌後,星期五下班時,讓我們先fire自己吧!星期一再重新雇用一次。
「本文原載於6月號EMBA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