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學與藝術為經,以技術為緯,花博夢想館內,台灣首次用科技講了一個跨界整合動人故事。
當講求精準規格的工程師遇上追求無框架束縛的藝術家,會產生什麼火花?答案就在花博人氣NO.1 的夢想館裡!
2008 年9 月由工研院創意中心主導的「夢想館」工作團隊正式成立,大家有志一同,要講一個關於「人與自然共生」的故事。但是,要讓冷冰冰的科技直擊人心,召喚出情感上的認同,談何容易!
「為了飆高科技的想像力,我們請來藝術家做跨界合作,」夢想館整合專案總計畫人、擁有8 年跨國整合經歷的工研院創意中心主任特別助理袁乃娟說,科技是種載具,要讓觀眾「感動」,還是需要創意無限的說書人。
拉近精準與想像的差距
於是,思維截然不同的科技人與創意人碰上了,整合雙方認知差異,成了夢想館要開出美麗花朵最大的挑戰!
「好的點子容易取得認同,但是要整合卻最難!」袁乃娟回想起不斷溝通的過程,不僅要將來自藝術家這邊充滿想像力的語言,盡量規格化、具體化,用一種文體讓工程師能夠理解、配合;另一方面,也要將科技美學定義下的科技藝術創作,必須具備精準度的概念,灌輸給藝術家。「真是大挑戰!」
「過程很累,大家的心卻很激昂!」夢想館執行製作人際展示總監張蟬如說,在一廳的3D 顯示區,可以看到最擬真的台灣四季花朵多樣姿態。當初在設計時,技術角度與藝術視野的思考歧異就不斷擺盪在科技人與藝術家之間。
到底一次是要讓2 個人?5 個人?還是10 個人觀賞?
視差角度多一點、少一點才符合藝術家眼中的美?這個美,有沒有辦法用科技來突破?一次又一次開會討論,只為了展現「栩栩如生」的意境。
在技術團隊與藝術家不斷溝通、工研院創意中心擔任整合介面下,夢想館裡,巨型機械花隨音樂起舞、播出大地之聲的紙喇叭、以電控液晶玻璃圍起的花瓣迷宮、在360 度環形劇場中,透過呼吸可讓小樹長大的互動設計⋯⋯。
一個又一個巧思,充分展現科技與創意結合的力量,也推升夢想館榮登花博最佳人氣館。
開啟台灣科技新方向
「夢想館讓台灣科技找到一條截然不同、突破性的新道路,」袁乃娟說。長久以來,工程師缺乏想像力,只追求開規格、講技術,講參數,但這次合作後,工程師的想像力也被激發出來了。就像開關轉向ON,每一種技術都有了延伸利用的機會。像是原本做為空間阻隔素材的液晶玻璃,也多了可以投影展示的功能。
如果,能讓科技想像力馳騁,台灣就有機會扭轉只能代工的命運。從雨傘、紡織、自行車、到高科技產品,Made in Taiwan 的字樣是品質保證,但是製造端的利潤卻沒有跟著水漲船高,其中「Design」設計力就是關鍵。
「五感延伸對觀眾來說只是感動的過程,對工程師來說,卻是新的研發養分。」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指出,只要能夠跟生活連結在一起,科技就多了更多新作用、充滿各種可能性。
坐在夢想館大廳的劇場椅上,高掛空中、3.5 噸巨型機械花配合光影變化,正由花苞型態開始綻放,數百片的紙片喇叭形成森林隧道,展現歡迎之姿。你,準備好要一起進入台灣科技與美結合的世界了嗎!
【完整內容請見《30雜誌》12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30雜誌電子版】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