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台灣傳統商業評量的標準來看Symphony這家公司,不見得過得了關。
Symphony沒有豪氣的門面,沒有傲人的員工陣容,沒有顯赫的在地布局,如果它要跟傳統銀行貸款,很可能會被刁難一番。創辦人之一的張維倫決定回到出生地台灣落腳之後,有次久居澳洲的爸爸問他公司在哪裡,「我回答說在家裡,爸爸很難接受。」
但透過數位網路時代的標準觀察Symphony,這絕不是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在硬體製造當道的台灣,Symphony是少見具有全球實績的網路軟體公司。台灣網路創業圈大多聚焦本地化服務、玩樂等應用,Symphony投入的卻是網路CMS內容管理系統。當台灣公司都還在爭搶本地軟體工程師資源,在澳洲草創的Symphony,整個開發團隊的骨幹都在澳洲、德國、英國等國。
攤開Symphony CMS平台的客戶名單,讓人驚艷。BBC、維珍(Virgin)唱片與航空、倫敦的西敏寺市政府、海尼根啤酒、MTV等都在Symphony可披露的客戶名單上,在歐洲、美國、日本、澳洲,還有許多不願具名的知名單位使用。
Symphony採行開放碼源(open source)模式,整個公司營運的重點放在軟體平台的維護、技術支援與服務,以及使用者社群的經營,而非軟體銷售。任何人想開設部落格、自架網站、編排網頁或是開發網路應用程式,都可以上網下載Symphony的CMS平台,自行安裝使用,不需支付任何費用。若有任何使用、技術問題,用戶要自行上網找資料解決,或是透過與Symphony配合的網路服務公司處理。
近年來常被討論的雲端資源(crowdsourcing)概念,也因Symphony走了開放碼源路徑而實踐貫徹。在軟體開發階段open source整個公司團隊15人,而現在可以算為自己的員工不過4人,但是它在全球的開發社群有一萬多名註冊會員,實際使用Symphony軟體的人數更遠大於這個數字。
Symphony的官方疆界或許很小,但它實際的實力與影響力卻遠大於此。由於它將實踐的擔子交給分布世界各地的用戶群眾,crowdsourcing可以像傳統大型軟體業者採行outsourcing一樣有效,使得看來小小的Symphony變成名符其實的小巨人。
簡潔、乾淨、大眾化的程式碼
論起Symphony在亞洲的知名度,張維倫承認,還不及它在歐美的表現。但是它整體的市場表現、用戶社群規模,與Wordpress、Drupal、Joomla等在台灣廣為討論的CMS平台比較,表現毫不遜色。
問起Symphony能一路發展至今的關鍵,張維倫不認為是營運模式、資源配置,反而是創業團隊的軟體開發哲學。「我們整個程式才1MB大,整個後台也不過六個網頁。」從創業起,現在分別駐在台灣、美國、澳洲三地的三位創始團隊就堅持要寫出簡潔、乾淨卻又可以大眾化的程式碼。
為了加速布局大中華,張維倫從澳洲回到台灣。但是他很快地發現,要在此地快速找到理想的工程師並不容易。長久以來,台灣的軟體產業主要靠硬體廠商提攜,加上受限於語文等涉外能力限制,不少工程師長期養成的安靜保守「宅」文化特質,較難發揮發展這類軟體時需要的互動、互補、腦力激盪等工作特性。
而今,張維倫終於在台中選定了合作對象,協助Symphony進行德國某汽車集團的專案。年輕的張維倫、年輕的Symphony、年輕的台灣軟體開發團隊,會在開放碼源、雲端運用等新浪潮裡激起何種浪濤,值得持續觀察。
【完整內容請見《數位時代》11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雲端運算+Mobile=未來生活關鍵報告
Google Earth建模師黃宗堂 把台灣一景一物搬上全球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