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綠色是一種用「預防污染」來代替「處理污染」的思維。透過創新手段,改善原物料使用方式或提高製程管理,消除污染與不必要浪費,同時達到製程改善、品質提高、成本降低的優勢,兼具防污與提升投資報酬率雙重效益


【撰文/《經理人月刊》編輯】


每年的422日,是「世界地球日」,這個從1970年代開始發起的活動,號召眾人利用這天,將更多的目光投注在環保議題上,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地球日,其實只不過是這些年來眾多環保運動之一,但即使歷經超過40年的倡導,綠色議題愈來愈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對許多企業來說,「環保」依然被認為是一件「額外負擔」,基於法規限制、客戶要求或媒體報導,不得不去進行,以符合社會大眾對「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期待,或避免有一天不小心醜聞上身。


但綠化真的是一件這麼被動的事嗎?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ter)在《競爭論》中明白點出,從支出角度來看,綠色行動確實很容易會被企業視為一項開支;但如果從收益的角度去看,這件事其實可以是一項報酬率非常高的投資,讓企業從創新中得到許多收益。



從前端預防污染,減少後端處理污染成本


波特提到,減污之所以可以幫助企業賺錢,是因為「污染通常是資源浪費的一種形式」,廢料、有害物質、溫室氣體等等,並不是平白出現,而是資源或能源的使用不完全或缺乏效率時,才會轉化為環境中的污染。而為了處理這些問題,企業才必須進行導致成本增加、對客戶毫無價值的額外工作。許多企業只看到後端的「果」,所以才會將環保視為一種額外成本。


但只要將眼光放長遠些,就會看到前端的「因」,透過改善原物料的使用方式、或提高製程管理,這些沒有必要的浪費自然就會消失,而企業也就能夠在消除污染的同時,達到製程改善、品質提高、成本降低的優勢,讓減污與賺錢同時兼具。


波特指出,這是一種用「預防污染」來代替「處理污染」的思維,也是一種將環保視為「資源生產力」(resource productivity)的想法,這是藉由探索任何產品中成本與價值之間的關連,來判定企業的生產與營運效率水準的概念。這跟「品質管理」(Quality Control)的思維如出一轍,強調所有的浪費都是源自於效率不彰,只要削除浪費,自然就能降低成本、創造獲利。


由此出發,波特強調,環保將成為創新最好的原點,更可以帶來明確的成本降低。他以電子零組件製造產業為例,當面臨清洗物中含有易揮發的有機化合物此一環保議題時,便可透過製程改進與創新,推出水溶性含烯化合物的清洗劑,並改採封閉式的循環系統,甚至淘汰不必要的製程步驟,設法盡量減少清洗,結果不只解決了原本的環境問題,還因為改善了清洗方式,提高了產品品質,降低3080%的清洗成本,更讓投資一年內就能回收,創造了環境保護、成本降低、品質提高的三贏。



綠色策略4個思維,找出改善的切入點


如果說,找出正確的企業綠色行動,可以為自身帶來龐大的創新動能,進而帶來成本與營收的改善,那企業該怎麼思考與選擇切入點呢?對此一問題,《綠色商機》《綠色成長企業》作者安德魯溫斯頓(Andrew Winston)提出4個戰略思考面向與做法:


1.精實化:飛速提升能源與資源效益,幫企業走出低谷。


運用精實化來落實環保,最重要的考量點就是削減成本,這件工作可以落實在企業營運各種面向上,從住宅隔絕、多用混合動力車、甚至建造風力發電廠等,但相比於上述,有些方案所需的資本相當微不足道,甚至完全免費。溫斯頓表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問「什麼樣的改變,是你和組織可以在幾個月內做好,而且一年就能回本的?」


簡單來說,最好的做法就是運用大量現成技術,來減少各種形式的浪費,尤其是能源的浪費,例如,汰換電燈、關閉空調、貨車裝滿一點,以及允許員工遠距離工作等等。或許製造業方案的實行時間可能需要比較久,或更多資金,但只要專注於效率不彰的地方,任何企業都能找出快速回本的綠色改善與創新。


2.學聰明:用產品與價值鏈的環保數據,進行節流與創新,創造競爭優勢。


企業可以用數據資料來驅策行為改變、精實組織,溫斯頓表示,只要把相關數據設法送到每一個人手中,大家就會開始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並回饋各式各樣精實化的創意與點子。


最基本的環保數據包括能源、用水、其他資源使用,以及廢棄物的回收等數值。等這些資訊到手後,企業便可以進一步開始蒐集資訊,了解整個價值鏈或產品生命周期所產生的影響,上至供應商和分銷商,下至顧客使用產品和報廢都涵蓋在內,一旦有了精準的資料顯示價值鏈各環節所發生的事,便能透過比對,找出節省開支、以及避開污染議題的點。


3.有創意:透過設想各種問題激發創意力,例如「沒有石油,我們還能照常營運嗎?」


資源限制與大規模碳管制,正在改變全世界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情勢,面對這些改變,企業可以採取什麼樣的對應?很多企業都是等事實發生在眼前,才急於想對策,但其實可以用更聰明的方法來應對,溫斯頓表示,「多問些激進的問題」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例如,如果石油漲到每桶500美元的話,你的企業與價值鏈中所有公司、消費者會怎樣?或者,如果水沒了,該怎麼辦?你或你的主要供應商,將該如何面對缺水問題?溫斯頓強調,透過「綠色濾鏡」來看現在的世界,不僅能協助企業承受綠浪壓力,本身也是強而有力的創新手法,用綠色眼光提出挑釁的問題,可以有效解放組織的思想、形成新思維,這在時局緊張、或企業手頭不寬裕時,特別有用。


4.重參與:鼓勵員工克服自己、公司,甚至世界性的環境挑戰。


要讓上述的創意得到落實,最重要的關鍵還是來自於組織員工是否具有綠色意識。想讓員工保有參與的意願,使企業享有最大的綠色思維效益,溫斯頓提到,企業必須做到兩件事:


1)提供員工環保意識,讓他們知道環保對公司的影響;


2)讓每位成員都能參與各層面的永續發展。


綠色行動的最終目標,是透過創新與改變來改善公司業績與競爭地位。為達目的,企業必須讓員工更加了解與關心環保議題,如此一來,無論是核心業務的綠化、策略的綠化、作業的綠化,還是產品與服務的綠化,抵達目的的機會就會大增。


外在的壓力與規範,可說是行動的限制,卻也是促使企業找出現有流程中有哪些缺陷的最佳機會,以此為出發點,進而改善體質、降低成本,很多時候,綠色行動不只是一項對未來的保險,更可以馬上在財務上帶來回報。


【完整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4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佳興成長營” 一周年感想- 佳興.


"不屑貓"敘述夢想的精彩過程-「時間是重要性的分配」


徒弟小風分享「用新觀念 就可以產生新的結果~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