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看中國許多大都市,街道上的招牌、廣告看板林立,盡是中外知名品牌,消費者走上街頭,進出各大賣場,挑選著聯想筆記型電腦、耐克(Nike)運動鞋、三星(Samsung)手機、海爾家電,回家前再去買幾包康師傅方便麵,順便帶幾瓶可口可樂(Coca-Cola)或蒙牛酸酸乳。

儘管品牌百家爭鳴,但消費者的認可,是衡量品牌價值的最核心指標,唯有在廣大消費者心中佔有一定地位的品牌,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因此,中國商務廣告協會和中國傳媒大學組織發起「2008中國消費者理想品牌大調查」活動,在全中國36個中心城市展開問卷調查,深入發掘中國現階段城市消費者最常使用、近期計畫購買以及心目中理想的品牌。

本土品牌成氣候

中國本土品牌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外商跨國品牌相比,到底有什麼樣的品牌影響力?具有全球品牌號召力的跨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品牌影響力是否還保持著與全球市場一樣的強大?從「2008中國消費者理想品牌大調查」都可以看出端倪。

從57個消費品項的調查結果來看,前三名之中可以發現,中國本土品牌佔最大宗,榜上65%都是中國品牌,美、日等外商品牌佔30%,台商品牌則僅佔5%。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社會的日漸開放和包容,中國消費者購買能力的日益提高,和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國際大品牌進入中國消費品市場,並佔據了大部份高價市場。過去,中國消費者熟悉的是一大串外國名牌,對於中國品牌,卻很難形成共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本土品牌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對市場的影響力還很有限。

不過近幾年,中國本土品牌在整合資源、品質與技術水準上力求改進,積極投入市場競爭,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尤其近來中國提倡「兩自策略」,更訂立了不少品牌政策,開始自省和自惕,因為過去中國儘管取得全球製造貿易大國的地位,卻淪為品牌小國,往往得要支付龐大的知識產權或核心技術使用費給外商。在新的政策之下,「自主品牌建設」成為近來中國企業的目標,努力從「貼牌生產」走向「造牌運動」。

對於台灣企業來說,中國是發展品牌的「應許之地」,但儘管已經在中國建立堅強的經營基礎,從資訊產業到各種製造業,大量產品從中國輸往全世界,但在品牌發展上卻仍然與美、日等外商差一大截,此次調查中脫穎而出的,多集中在食品飲料等民生消費品上。

卡位千億大市場

此次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在品牌使用、購買和態度方面的第一手數據,有助於企業了解消費者對自身品牌的認知,把握與同業品牌之間的競爭格局,從而制定更精準的品牌策略,改變或強化消費者的品牌態度。對於還想要進軍中國市場的台灣企業而言,也可以從中了解中國不同行業、品項的品牌消費與競爭現狀,找出未來赴中國發展的利基。

品牌大師凱文凱勒(Kevin Keller)說過:「品牌活在人們的腦裡、心裡,對企業來說,卻是價值所在。」麥肯錫也指出,中國市場變化快速,部份消費族群會成熟得很快,尤其是在較大的城市,因此消費者很快會對特定品牌產生忠誠度。要在這個時機點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及抓住顧客忠誠度,在規劃品牌策略時,企業必須不斷評估目標消費者的喜好,將行銷重點放在足以左右他們購買決策的因素上,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為讓13億人口為你瘋狂的中國理想品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