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優勝劣敗的世界,人人想爭勝。職場上 、情場上、商場上、政壇上…,每天都充滿著競爭,上演勝者歡欣、敗者黯然的戲碼。
不是勝利,就是失敗。要避免失敗,就要積極尋找致勝的方法。因應著人人「求勝」的大量需求,許多致勝的方法與技巧也不斷地提出:「贏的策略」、「致勝關鍵」、「如何成功」等書籍與資訊早已充斥坊間。
有人裝了一肚子的致勝技巧,為什麼不能一路過關斬將,獲取最終勝利?
某天讀到孫子兵法的幾句話,才理解,勝敗之分,不在方法技巧,而在心態認知。
「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這段話是說:會打仗的人,要先做到不被對手打敗,然後等待可以打敗對手的機會。要不被打敗,操之在我;是否有機會打敗對手,在於他是否犯錯,而產生可乘之機。
所以,勝與敗並不是緊鄰相接而黑白分明的。要達到勝利,必須先做到不敗(不可勝), 然後再守時待勢,等對手露出破綻後出擊(可勝),才可以獲勝。重要的是,做到不敗,是自己應做的功課;採取攻擊,是因對手懈怠或疏忽,而不是自己的憤怒或一廂情願。
拿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一旦發現情敵,男子便氣沖沖地跑去攻擊對方,痛毆一頓,肯定愈弄愈糟; 相反地,他應做的是,靜下心反省,改善自己的缺失,先求取「不敗」後,再視情形進取。同樣地,民進黨執政多年,民望低落後,面對國民黨競爭,最好的策略並不是反射式地一再攻擊;而應是反求諸己,挽回績效與民心,鞏固執政地位,扭轉執政失敗的形象。至於出手攻擊,應等待對手內部矛盾與鬆懈後才進行。這也就是「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其實,縱使求勝的方法與技巧再多,致勝的前提卻只有一個;把自己的事做好。在沒有充分準備,嚴格鍛鍊的情形下,就冀望以一個完美策略來發動攻勢,取得勝利,是不切實際的。例如,企業內部紀律散漫、制度凌亂,老闆卻以為,可以頗有心得的運用MBA課堂所學,因而發動降價促銷等攻勢,結果當然是損失慘重。許多商場上失敗的擴張,原因大多不在對手的強大,而在自己的體質虛弱。
因此,孫子有下列闡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若不準備周全,則不輕易求戰。何謂準備周全?一是已立不敗之地; 二是掌握對手可乘之機。在此情形下,可謂勝券在握,再發動攻勢,當然勝利機會極高,相反地,許多人空有雄心壯志,卻眼高手低,或經不起一時的激憤,在準備未成時即開始作戰,兵荒馬亂中,才惶惶尋求致勝之道,當然必敗。
求勝最重要的關鍵,其實就是求己。一方面必須不斷地擴增知識、效率、能力、資源; 另一方面,必須有清明的頭腦與無懼的膽識,不妄自尊大地輕敵好戰,亦不妄自菲薄地退縮畏戰。愈是嚴苛地對待自己,強迫自己跨越極限,愈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進而求勝。
因此,裝了一肚子的策略與成功秘訣,並無法讓自己致勝,唯有真切的心態與認知,讓自己不斷地自我鍛鍊與充實,修正缺失,補足弱點,務實地讓自己在競賽中長存,才是致勝之道。以此心態為基礎,去研讀策略,掌握技巧,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最後得以主宰勝敗。因此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