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遠見 2008/12/10



 



【文/高宜凡】


10月、11月的台灣,非常王永慶。


自從王永慶在美國寓所辭世後,118日辦完了告別式,本該沉寂的新聞,又進入新一波。


這一次,氣氛不再緬懷a與哀傷,而是非常實際。


外界都很好奇,沒有王永慶的台塑,未來會如何變化?王永慶未留下遺囑,誰才是接班人?甚至二房與三房的九位子女,是否能融洽處理財產與事業繼承?這些問題均陸續浮上檯面。


制度面 如何堅持台塑精神?


第一個疑問是:由王永慶一手打造的台塑企業文化,還能夠繼續保持嗎?


多年來,台塑「追根究柢」的管理哲學,以及「勤勞樸實」的企業文化,一向是華人企業界的教科書與學習樣板。王永慶的瘦鵝理論、魚骨理論、合理化精神,大眾更是琅琅上口。


台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觀察,台塑獨特的企業文化,特別適用於投資規模大、可持續改善製程的事業,「他們甚至連建築物外面的圍牆該怎麼砌,都有SOP手冊,對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多年前受王永慶之託,成立長庚管理學院的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許士軍也表示,任何與台塑接觸過的人,都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台塑文化,「這和王永慶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幾乎完全一致。」


多年來,王永慶已將他的理念,內化為每個台塑人的工作思惟,「這會讓大家產生一種,王董隨時在你左右的感覺,」許士軍教授說。


台灣大學副校長暨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14年前回國時也曾任職長庚大學,與王永慶進行過多次午餐會報。


他分析,台塑擅長賺的是「管理錢」,不斷鑽研如何提升本業競爭力及降低成本,「就是這種專長,讓他們安然度過一次次的景氣起伏。」


「這些來自企業制度、勤勞樸實態度、追根究柢精神的軟實力,才是台塑多年來成功的主因,」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補充道。


如今,沒有這位精神領袖在後鞭策,未來台塑還能保有這些特色嗎?


經營面 怎樣熬過景氣谷底?


第二個疑問是,深耕石化產業長達半世紀的台塑,未來布局方向會有哪些調整?


面對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台塑所處的石化業同受波及,市場需求急速萎縮。最近,亞洲第三大、印度最大的石化業者信實(RPL),即宣布大規模關廠、裁員。


台塑四寶(台塑、台化、南亞、台塑化)剛出爐的今年前三季財報,合計稅後純益1326億元,雖穩居民營企業之冠,但比去年同期衰退多達21.5%。


南亞轉投資的華亞科、南科等子公司,今年更產生上百億的認列虧損。


至於王永慶一直嚮往的大陸夢——「寧波大乙烯計畫」,儘管可望於年底通過環評,但能否取得經營主導權,依舊受到當地兩大石化集團的阻撓。


不久前,花蓮縣打算開徵碳稅的舉動,也對台塑這種大型生產事業的未來,加上一道揮之不去的環保緊箍咒。


除了石化本業,王永慶過去渴望進軍的鋼鐵、汽車、水泥、能源、生技等領域,目前也僅有越南的河靜大煉鋼廠進行。往後接班人有何新布局或投資動作,目前都不明朗。


況且,一旦跨入新事業,台塑這種低調、重紀律、研究細節的企業文化,能否適應良好也是個問題。


湯明哲提醒,「像是變動幅度大、講求快速和創新的產業,可能就不適用。」


領導面 誰能扛起接班重擔?


第三道考驗,即是已經鬧得滿城風雨的接班爭議。


自從王永慶長子王文洋於1995年脫離台塑集團後,接班問題,便一直成為台塑禁止碰觸的敏感神經。


對此,王永慶五年前成立「決策中心五人小組」,後來陸續轉型為「行政中心七人小組」,建構未來的領導班底。


兩年前,台塑第一代創業兄弟檔王永慶、王永在兩人,更對外宣布交棒,由七人小組全權負責企業運作。


再來,王永慶也將個人資產透過捐款、信託等方式,將持股移轉到各基金會、大學、醫院等法人單位,並讓各企業交叉持股,一方面避免被購併的機率,二來也幫助接班團隊保有經營權。


不過,王永慶去世這一個月來,卻逐漸引發二房、三房子女間的角力。如二房次子王永祥,便接受媒體專訪,表達重回台塑的期望。


過去幾位不在台塑體系內的王永慶二房子女,像是股王宏達電推手、也是台灣女首富的王雪紅,離開後創辦宏仁集團的長子王文洋,也都具備一定經營實力,使得整個接班狀況更加撲朔迷離。


集體領導撐過渡 難分家


一位分析師便指出,過去王永慶在世時,還能擔任最後的裁決者與把關者,往後一旦七人小組的意見不合,誰能壓住茶壺裡的風暴?


湯明哲指出重點,「接下來,就真的考驗台塑的制度了。」


專門研究企業集團的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國內仍有超過七成的家族企業,習慣用家族成員做為經營班底,「但從永續經營和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這不是十分妥當。」未來台塑能否跳脫家族紛爭,讓專業經理人發揮作用,頗受注目。


目前不少企管學者私下都表示,並不看好台塑這種集體領導模式,普遍認為這僅是下個接班人誕生前的過度期做法。


研究家族企業多年的許士軍直言,「從古到今,集體領導沒有成功的例子!」甚至可能在角力過程中走向分家局面。


但許士軍也補充,分家也不見得是壞事,反而可以各自努力,不必在內部互相牽制。


不過劉任也強調,台塑集團要分家的難度很高,不像過去著名的家族企業在鬧分家時,可以劃分得那麼乾淨,彼此直接用股權交換經營權,因為台塑在石化業上中下游有完整的布局,除了電子業這部分,其他事業都不太能切開。


策略面 下個王永慶在哪?


過去半世紀,王永慶代表了戰後台灣人的成功典範,靠著勤能補拙的硬頸精神,以及貧困生活鍛鍊出的意志力,譜出一篇精采的經營神話。


追隨王永慶逾40年的台塑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回想,王永慶小時看到身材嬌小的母親,在菜園挑著兩大桶水,從溪邊陡坡吃力地爬上來,「那個情景,深深地烙印在王董的心坎裡。」


這股童年的貧窮記憶,成為鞭策王永慶一生打拚、不敢鬆懈、並且徹底奉行儉樸哲學的內在動力。即便名列首富行列,依舊不改儉樸的生活習慣。


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陳武雄舉例,去年王永慶參加工總的杜拜參訪團,原本大家晚餐後要開瓶幾千美元的紅酒,「但他一知道價格,就趕快改點啤酒,直說他喝不起。」


和王永慶相識30多年、曾任台塑美國JM公司副總裁的中華企業研究院理董事陳定國觀察,一直以來,王永慶都是經營方向的決定者,其他人雖被訓練出一定的執行力與辦事效率,但想複製王永慶那種獨到的經營遠見及布局眼光,難度極高。


策略高瞻遠矚 最難學習


湯明哲也認同道,在王永慶那個年代,有哪個台灣人不勤勞樸實的?


「他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策略』,」他說,如投資醫院、打造六輕、進軍大陸等,事後都大獲成功。


「這種個人的英明及睿智,比別人想得更深一層的思考,才是最難學習和複製的地方,」湯明哲表示。


現階段,台塑仍按照王永慶鋪的軌道逐步前進,「不過,這鐵軌只鋪到一半,」劉任強調,一旦失去王永慶的高瞻遠矚,等下一次經營關卡來臨或本業失去成長動力後,到時還有誰有眼光和魄力,勇於決定耗資千億、攸關集團命運的重大投資?


「王永慶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每次都能在不景氣時策動投資,然後搭上下一班順風車,讓公司不斷成長,」劉任讚歎道。但今天,台塑是否有人能繼承擔任這樣的角色?


四大考驗挑戰著失去王永慶的台塑。未來台塑的每一步,將持續是全民關注的焦點。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