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仁兄是專門報導「有趣的最新新聞」,而且不只有趣,他還喜歡搶先其他媒體,第一時間就把這些新聞報導出來!這一定是很好玩的事,可想像,這位部落客大概一天都坐在電腦前,不斷的搜網路上的最新新聞,然後把這些新聞PO在他的網站上面。由於他實在太強了,總是能找到一些很新的新聞,所以短短兩年內這地方已經超過部落格那種「個人分享」的挶限,如今他已被視為真正的「媒體」,和CNN一起搶最新、最近發生的國際新聞!
重點是,這個傢伙,竟然才19歲而已,而且他的「編制」只有一個人,和一台連到浩瀚網路的電腦。他甚至不住在世界的中心「美國」,他住在歐洲的荷蘭,一個美麗又悠閒的國度!當時是2007年9月,時年17歲,他就開了一個「部落格」叫「Breaking News Online」,這個看起來很普通的名字,亦很快的以「BNOnews」的名號知名於媒體圈,目前BNO拿到了「BreakingNews」這個黃金使用者名,也在Twitter上面果然很快就到了81萬6千名的跟隨者,據報導其他媒體像ABC News只有它的四分之一,Newsweek只有它的二分之一。它還透過其他管道散播它的「最新新聞」,包括email電子報、FriendFeed還有RSS訂閱……。
你說,這只是一個寫作成功、個人媒體經營成功案例,有何了不起?不,很了不起,仔細看看,這個模式其實非常絕妙!這個19歲小男生的成功之道除了要謝謝網路可以幫他找到全球各語言各國家的最新新聞外,還要謝謝目前新聞媒體之間為了搶「獨家新聞」所產生的一個「獨家漏洞」!
什麼是「獨家漏洞」?就是新聞之間互搶「獨家」,所以當一家新聞搶到獨家,也只是給他們的讀者看,那……其他的人看什麼?其他的人得等到其他媒體都知道了,才會慢慢知道!所以,這位小男生看到這個「獨家漏洞」,他的工作就是想辦法找到「誰拿到獨家」,然後去取得那個新聞,公佈在他的BNO網站上,連同那家媒體的名字都寫出來給你看。譬如今早其中一條「獨家」就是美國太空總署的新頭目將由退休將領「Charles Bolden」接任,而這是發生在11分鐘前的報導,報導來源是「KTRK-TV」,天啊,什麼「KTRK-TV」?顯然是一個美國某處的當地小電視台,平常,我是不可能去看這家的,所以我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等到CNN出來,大概要兩小時後吧,另一個選項,就是隨時關注這位19歲小男生幫我搜到的「獨家新聞」!
這位小男生就靠這招,叱吒媒體兩年多。中間,他的「經典之作」就是--
他,居然可以弄到賓拉登最新的演說影片完整版,而其他CNN、NBC等都沒有辦法拿到。這位小男生還透露,當時他得到這支影片,第一個就是跑去CNN的「iReport」平台,但CNN根本不甩他。他還試了一些其他的新聞公司,都沒有人理他!後來路透社才跑來和他買了這支影片,金額不詳,我猜想全部應該都是線上交易,可能在「交貨」時才由路透社派人到荷蘭找他。這位小男生現在靠這種交易不知賺了多少錢了。
當然,此平台目前的收入模式依然是廣告。顯然流量夠大,這個BNO平台已經經不只這位19歲的小男生,他在美國、愛爾蘭、墨西哥都各請了一位「編輯」,注意,不是記者,是編輯,專門看全世界每天發出的所有的「新聞稿」,修一修放上去。這很有趣,以我來說,我大部份的題目亦是來自新聞稿,但我根本看不完這麼全世界的新聞稿,只能一點一點的看,許多新聞稿都是公關稿,寫得虎虎生風,讓我白花了五分鐘讀了一篇完全不能吸收的題目,所以這位小男生一定有極特殊的技巧,讓他能在網路上遨遊四方、從這麼多雜七雜八的資訊中萃出菁華中的菁華。
不過,重點來了。這位小男生得到了初步的成功後,接下來他即將輕鬆賺到他一生中的第一個百萬美元──
你說,不對啊,他的廣告獲利模式,夠嗎?
不,這位19歲的年輕人已經不必走那招了。他準備於下個月推出一個「iPhone app」,這是一個1.99美元的app,以後每個月還要收0.99美元!你可以想像,他的這個app也不需要太有創意,就只要把它的新聞整個搬過來就可以了,就像我現在最常用的app竟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新聞即時」的,因為我每天一坐下來就想看新聞、就覺得想知道有什麼新鮮事!一個月以後,我們可以好好的觀察這位年輕人會賺多少錢!
而這位年輕仔的成功,也為一些個人媒體、線上媒體,找到一個不錯的新契機。這個目標很明確,儘管主流媒體都在追「最新的新聞」,但如果你硬就是比人家新,每次都是,每天都是,每則都是!每小時,讀者都有機會看到最新的東西,這個就有價值了。這件事已經由19歲小青年證明,根本不需要一個四處派點的新聞團隊,比較起來,他們是在挖「大新聞」,而人們最有興趣的是「新小新聞」即夠他們覺得很過癮,因為新聞沒分大小,只要「多且有趣」,有趣不必大,多也不必精,一切只要有趣,而你是唯一可提供最有趣的,一塊大牆角就被你挖到了。
該篇RRW文章也從媒體專業的角度來分析,他們認為,現在線上新聞成功的關鍵和以往不同了,它是在三點:一、有效率的研究架構(efficient research infrastructure)。二、極佳的編輯選擇(editorial judgment),以及三、線上的發送點(online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這三點造就了BNO與這位19歲小男生的成功。當然,接下來還有一些「版權」的問題。因為19歲男生顯然不是自己跑新聞,如果他從別人那邊得知Michael Jackson死訊,然後寫出來,這樣算不算侵犯了版權?這部份就交給媒體界去思考了,不過目前看來,要避過這的方法很多,RRW甚至引用美國前五大部落格HuffPost的話,他們都是摘錄一段,然後「連過去」,但就連這樣也要讓這些媒體齊名抗議,而HuffPost回應也很妙,她表示他們每天送了這麼多人透過他們平台去讀那些新聞媒體,如果新聞媒體自己沒辦法獲利,那是「他們家的問題」。
總之,到這樣的獲利模式,我們知道「電子書」的獲利模式是有的,可見人們的「資訊需求」其實是大到可以讓人付費的。當這個小朋友推出iPhone App,大家肯定下載。接下來,iPhone目前已經突破這麼多人次,接下來會是什麼樣的狀況?我覺得app的數字高不見得代表好事,這表示大家不是太愛用app,而是太不愛用,以致於下載一堆之後還得再下載更多?所以,app必須一直推出完全新的,沒有一個app可以撐超過一個月,所以一定要有連在一起,而最好的連結方式就是「靠朋友」。
這點也和網站一樣,如果真的有這麼另一個19歲的小朋友做了另一個網站,要怎麼出去?
最近亦看到一個iPhone app,一開始就得靠朋友。這種原生性的靠朋友真是太有趣了。這是一個叫做「指定開車」(Designated Driver)的app,暱稱為「DD」。它很有意思,就是讓你可以在喝醉酒的時候,自動寫簡訊給朋友,請他們來載我!
怎麼載呢?買來這個app,按下「綠燈」,它就會請你先把五個朋友的手機號碼、電信公司名字先輸入,此後,當你需要它的幫忙,只要輕輕一按那個「紅燈」,它就會馬上從你GPS的位置,和對方的大約的位置,作一個比對,它會挑選出「與你現在所在地最靠近」的朋友,然後寄給他/她一封「求救簡訊」:「快來接我吧!」還會順便寄一封地圖給他/她,才會好找到你!
這個app,代表了一系列很有趣的「收集朋友」的方法。如果可以用這種方式,理所當然的要求使用者一人都找五個朋友,那這個app很容易就爆紅、而且很有未來繼續收費的潛力。這樣的app可以多想幾個。我已經開始在想,除了「喝醉酒要請朋友載」這種很少人會碰到的理由,還有哪些理由需要人們在以後「搜尋最近的朋友,然後丟給他們一通簡訊?」
「最即時的新聞 + 朋友的傳播」,可能會是極可怕的組合,在iPhone是這樣,在一般的網站亦然。當我們做到最極致,什麼人都可以進去,資訊的價值,會被提升到歷史上從來未見的高度,當然創業家在銀行存款也是。
(本文作者劉威麟,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其部落格網址:http://mr6.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