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宏碁基金會發起的「龍騰論文獎」,擴大轉型成「龍騰微笑競賽」後,已進入第7屆;廣達電腦除了贊助舉辦「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劃」外,董事長林百里更親自擔任集結企業家校友傳承創業經驗的「台大創聯會」榮譽發起人。
【文/許瓊文 攝影/廖祐瑲】
在今年龍騰微笑競賽啟動的創業創新論壇上,林百里以及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兩大巨頭不但難得聚首,談的更是兩人耗費半生、至今仍在鑽研的課題:創新與創業,只希望能把畢生功力傳遞給台下摩拳擦掌,正準備展翅高飛的學子。這段破天荒對談中,有許多珍貴洞察,《Cheers》雜誌特別摘錄精采內容與讀者分享。
Q:如何培養創新思維?
林百里(以下簡稱林):現在的「九○後」,是國家的未來。我調查過,到2020年,這群人佔總人口的40%,也就是說,10年後國家經濟將由他們決定。這是為什麼我投入校園競賽的原因,我希望帶給新世代啟發。
未來的競爭是多元的,並不是單純只靠好技術就能創業,而要結合非常複雜的元素,才能成功。我觀察麻省理工、史丹佛、哈佛等大學,他們鼓勵學生跨領域、跨學院學習。哈佛大學有個Harvard Innovation Lab(哈佛創新研究室),不只跟麻省理工學院結合,更要跟全美、甚至全球學校結合,把世界優秀的「點」連起來,才能產生線、連成面,創造新的知識。
跨領域學習、多聽多看,都是創業的養分。一個好的創業者,要有很多“cross”(意指跨領域的多元能力),才能成為創業利基。這是現在創業與過去很不一樣的地方。
施振榮(以下簡稱施):創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字根裡其實沒有「新」的意思,反而翻譯成中文後容易被誤導,以為創造「新」的東西就叫創新。從創新轉入成為事業,要成功並不這麼簡單。
我認為innovation有3個關鍵:有價值、夠創意、能執行。首先,要以價值為前提來引導創新。在學校做研究,可能不在意成果的價值,但創業就必須考慮進去;其次,要思考可行性,接下來才能把價值落實。
我比林董事長早些創業,大學畢業後,接觸半導體LSI(Large Scale Integrated)晶片的研究,受邀與人一同創業。因為我看到LSI晶片能讓電子計算機運算更快速,所以投入創業,生產產品、實現價值。當年做PC也是一樣,到後來,世界發現台灣最有競爭力,因為台灣廠商會不斷創新,提升價值。
在目前的經濟中,舊的知識已經不值錢。創新的意義,是不斷保持新的價值存在,這是個永續的過程。
創業前,該做哪些判斷?
林:我建議學校應該跟社會多接軌。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很多教授跟學校請假2年去創業,賺到錢再回來教書,還在公司擔任顧問。大學的研究都是領先產業的,無論是IT、生物科技、製藥,企業都很想從學校獲得這些領先技術。
此外,台灣很小,無論生產或服務,產業都需要國際視野高的人才,如果只考慮本地,不考慮國際市場,是沒辦法生存的。
台灣科技業之所以發達,是因為1990年後,有很多國外回來的人才,他們帶領台灣前進,但現在反而很少。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39期】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