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個人在職場的角色往往越來越有權利與權力;這過程應該意識到的是如何善用權利讓自己有機會看得更多,而非濫用權力以一己立場下決策。從一己的觀點看待,總容易認為環境缺了什麼、別人少做了什麼;但更大可能其實是自己「少知道」的太多…


【文/侯建良】


七年前,我有機會在學校行政單位服務,擔任一個小單位的二級主管;去年,再轉任一個處的副主管。隨著角色不斷轉變,我也多了些機會參與更高層級的校務決策與運作。每當外賓來訪、評鑑時,學校總得安排對應的校園訪視,而我也因此有機會陪同主管們、外賓門實地造訪校園裡的不同角落,包括各類教學、研究與生活環境。在每次的拜訪中,心裡多少會有些讚嘆與感慨;讚嘆的是,在自己周遭的不同角落裡,其實有不少細節是由一群人以不同的觀點、默默而用心地規劃、經營;感慨的是,自己在這個自以為熟悉的環境這麼久,卻從未真正用心看到這些面向,即使它們沒有被好好地宣揚。捫心自問,我真的沒有機會、能力知道這些細節嗎?我試著瀏覽過這些單位的網頁、簡介或相關報告嗎?


當我開始有機會從更高、更全面的觀點來看到一個決策的形成、不同角色的人如何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完成任務,就越發現自己一廂情願想法的淺薄而狹隘。而當一個決策涉及到的成員越多,所增加的限制與顧慮就越多,若不是有機會靜下心聽到不同角色的立場與聲音,的確會狹隘地以自己觀點認為事情的決策結果理應如此。


在職場生態中,當一個人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以自己狹隘的邏輯去解釋一件事的因果、利弊得失,甚至惱怒地大放厥詞罵人「豬腦袋」、「怎會做出這種不合理的決策?」。我們固然可以選擇放大絕地批評別人什麼都沒有做,感覺不到別人在作什麼,但更可能的事實是自己的無知與無感。一個人的無知在於對事實的不了解、許多需兼顧事情的不知悉;一個人的無感在於自己並不夠投入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夠關懷身邊曾發生過的事,而是被動地等著環境來滿足、吸引自己。


在有限的時間與經歷下,人也許可以無知,但不可沒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而以自以為是的姿態去批判週遭的人事物。在苛責、要求別人作的更多的同時,自己卻可能做得少,很可能在選擇謾罵之前並未花心力去深入地「知」;也許那任務並非自己的責任,沒有立場使力,但「知」卻是自己的責任。


真正「有知」的人往往意識到自己所知有限而更慎於言、而非信誓旦旦地妄下斷論。在職場環境裡,不同單位間的互動可能在彼此不夠了解、不願了解的狀態下而劍拔弩張,各自捍衛自己的立場。但若試著多以詢問的立場去了解別人所作的努力、探詢別人做決策的因果,有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質疑,並盡可能地在彼此了解更多的前提下把任務作得更完滿、將問題更合理地解決。


隨著歲月的推展,每個人在職場的角色往往越來越有權利與權力;這過程應該意識到的是如何善用權利讓自己有機會看得更多,而非濫用權力以一己立場下決策。從一己的觀點看待環境,總容易認為這環境缺了什麼、別人少做了什麼;但更大可能其實是自己「少知道」的太多。


【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66期】



相關文章推薦


培養你的「靈感腦」  


告別沒腦 以「質問」創新路 


要為成功找方法,不要為失敗找藉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