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方、跨國、區域到全球,能夠一路過關斬將的經理人,才能成為站上世界舞台,發光發熱的世界一軍。


企業人從地方小兵到世界一軍,決定於視野(Vision)的寬度,與能力的厚度。視野就像圓規兩腳拉開的寬度,可以選擇侷限在台灣,也可以大大地拉開跨足全球;而能力是經驗累積的過程,隨著外派到其他國家、全球移動的工作經驗增加,厚度也會持續增加。

經理人的能力只有全球化,沒有在地化。例如一位在地行銷經理所面臨的挑戰,是來自全球品牌在當地行銷,他所面對的市場競爭,其實是全球的競爭。

如何增加職涯發展的寬度與厚度?可以從增強國際化能力、找到事業職涯的良師、把握每一次外派機會、具備專業能力又通曉運作的規則與標準等四個層面著手。

第一步:國際化能力——語文、文化了解

首先,了解什麼是國際化能力,並加強這些能力。

英文能力是國際化的開端,具備英文能力才能打開世界之窗。

趨勢科技人力資源部亞太區協理陳淑玲,在十幾年前還是個小職員時,平時在家看電視,就喜歡看CNN、Discovery,她覺得這些國外節目很有趣,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知道別的國家的人都在關心什麼議題,她說,「當你跳出視野的框框,才會理解別的國家為什麼不一樣。」

跨國文化的了解與認知,也是國際化能力之一。據聯合國文教組織對「國際化能力」的解釋:「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包括對文化的尊重、學習,與不同族群的人相處,了解不同文化,不歧視他人。」

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于卓民建議,國際化能力是努力讓自己成為一位「完整的人」,所謂完整,就是能了解別國文化,又能喜愛自己國家文化。

第二步:找到事業職涯的良師

學生時代碰到困難或問題,有良師可以指點迷津;而進入社會工作後,工作發展變得複雜,更需要找到事業職涯的良師,適時給自己建議。

一般外商公司都設有「師徒制」,企業人可以自行找一位導師(Mentor),給予工作上或職涯發展上的指導,他們甚至會開課教導同仁,如何加強教練(Coaching)別人的能力。

IBM對每一位新進員工都會安排一位資深人員做為Mentor,以協助新人更快進入工作狀況,也順利地適應工作環境;而每一位同仁也可以自行在公司內部找尋想學習的對象,學習的內容不一定要和工作有關,只要找到學習的對象,而對方也願意教你,就可以提出申請,彼此變成導師與徒弟的關係。

于卓民也建議,不管企業內部有沒有師徒制,企業人都應該在每個工作職涯階段,主動找一位Mentor來引導自己,給予自己努力方向的建議。

第三步:把握每一次外派或出差海外的機會

全球經理人都有第一次外派或出差到國外工作的經驗,在被告知需要外派工作時,他們的反應通常是:「趕快把握機會。」

陳淑玲第一次的出差經驗,竟然成為她的職涯轉捩點。11年前在一家科技公司服務,因為公司需要到北京招募員工,臨時希望陳淑玲能夠支援,當時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幫忙,沒想到這一次的出差經驗,成為她履歷表上的加分項目,現在她擔任趨勢科技亞太區人資主管,經常需要機動性的出差,而她也甘之如飴。

外派或出差國外工作的經驗,也可以成為工作晉升的籌碼。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教授莫里‧佩伯爾(Maury Peiperl),專長於人力資源策略與全球移動力及經理人的職涯規劃研究,他認為全球移動能力(Global Mobility)就是一種資本、一種財富,經理人應該建立「職涯資本」(Career Capital)的概念,因為每一次的出差工作資歷,每一次外派到別的國家的工作經驗,都會使自己變得更有能力,也是累積工作績效與財富的重要關鍵。

第四步:具備專業能力又通曉運作的規則與標準

具備專業知識能力又通曉運作的規則,是指一位全球人資長,要通曉全球型人力資源發展的制度與方法,又具備豐富的實務專業經驗;或一位全球財務長,既具備財務管理專業,又了解國際公司治理等法規的要求。于卓民認為,這是一種歷練,經驗累積到了一個年紀敏感度就會提高,可依現實環境做出應變。

具備這種能力後,還要能了解自己,知道如何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外商如杜邦(DuPont)、惠普(HP)等,都要求全球經理人一定要具備「全球觀的策略思考」,也就是擬定策略時,一定從全球看自己的相對優勢,並發揮這些優勢。

成為世界級經理人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抱持著每一次都要有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決心,讓自己一步一步的成長,也帶領別人成長,每一次都能創造團隊卓越績效,最後走出自己世界級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