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秋在msn上敲我,「怎麼辦,我快要窒息了。」問她怎麼回事?原來是在工作上和她齊頭並進的夥伴們離職了。她說,「我也好想離職喔,回頭看才發現之前工作很快樂是因為和同事有說有笑,每天都愉快,現在突然覺得自己很孤獨。」
【撰文/Dominique Chiang】
那是一家小型公司,員工人數少,同事緊密的程度,大概是回到唸書時代結伴去洗手間那樣的手帕交狀態,午餐一起吃、發發牢騷罵老闆、講講難搞的婆婆令人頭痛的小姑和不長眼的男友,日子也就這樣平順的過了,「我從來沒有發現這些對我來說好重要!」
當時所謂的大家,都離開了那個場域各自分飛,身為朋友,在發揮了聆聽、理解、感同身受的程序之後,腦中冒出的是,「那怎麼做可以改善現狀?」
瑞秋在這家公司7年了,不知道職場會否衍生7年之癢的魔咒?仔細分析她想傳達的心聲,除了情緒性的孤獨、傷感之外,我不禁在想,是否她在生活中的渣滓沒有一幫好同事可以講、沒有每天見面的溫暖,所以轉而覺得工作本身不好玩了。
瑞秋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每天進辦公室都想哭、都想拉肚子,很幼稚,很像不願意上學的孩子。」可我們畢竟都不是孩子,何況她還有孩子要養哩。等瑞秋收起眼淚、停止情緒發洩,問她,「嘿,妳那麼理性的一個人,會這麼脆弱,是不是最近家裡還發生了什麼事?」
msn那頭隔了一段時間才傳來訊息,「嗯,好像是耶,我婆婆最近退休在家,開始對我做家事挑三揀四;我們家房子最近在更新裝潢,很多繁雜的連絡,我先生也沒空幫忙;再加上來個新同事,我每天看到他不知道為什麼都覺得很不開心,我一方面覺得我怎麼可以有這種心態,另一方面又覺得我也不想這樣,但就是有這種感覺啊!」
好煩喔!
其實瑞秋的一番發言,總歸來說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好同事離職,對於瑞秋來說就像抽掉桌子的一支腳,失去平衡感,才發現其他的支撐點都有了磨損,那麼就逐步修復這張桌子吧!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SigalG.Barsade以及加州州立大學薩克拉門托分校商業管理學院HakanOzcelik 曾共同發表《Not Alone but Lonely: Work Loneliness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不孤單卻寂寞:職場孤寂感與員工表現)》,文中提及,「研究發現,職場孤寂感不僅傷害個人,也影響組織運作,降低員工生產力。個人對事物及組織的『歸屬感』,是人類重要的認知需求。」
瑞秋所喪失的歸屬感,以同事構築的人際網絡為主,當結構改變,這個支撐也就垮台,於職場認識的同事都沒有契約牽制,每個個體自然會因為更好的發展而求去,反過來想,其實:「離開的人也可能是我呀。」嘗試置身事外看事件,將自己主觀情緒抽離,就能用客觀的心態面對職場上必然存在的人際流動與崩毀。
「不要在心情浮動、情緒低落的時候下決定。」這個爛熟金玉良言最適合用在這時候,被孤立的情緒可能彈跳到換工作的發想,但「換工作」不等於「回復同事黃金組合」,若A則B的條例不存在,應該先將A略去。
【完整內容請見《ELLE》2012年10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