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紀,還是回歸自己喜歡的文化裏。所有朋友入家門之後都佇足圍繞著清朝的聚寶盆,開心地討論著豐富的話題。原來歷史的文化美學,也能交會出人際關係的火花。
【文/李翊菱】
朋友轉寄了一封史料,從民國元年開始至今的臺灣社會,詳細報導各種建設進步及轉變的歷史圖片。我以感動的心情,隨著一張張舊照片,一面回顧臺灣百姓的生活歷史,也一面複習自己的生命過程。
讀完走過百年的記事,心底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感謝上蒼,讓我生長在沒有戰爭的時代;感謝上蒼,讓我食衣住行無缺,有知足的物質生活;感謝上蒼,讓我有機會受教育,且能在豐富生命的靈魂之後,有適當的時機可以回饋社會。此時心中完全明白,臺灣的近代歷史是全民的生活記錄,絕不是某些人或某個人的力量可以寫出來的。我函覆友人如此寫道:「即時的分享,讓我重新拾回差一點失去的謙卑。讀歷史的好處,便是有機會自我反省,心中忽然覺得踏實。我將珍藏曾經走過的歷史。」
我所看到的臺灣歷史,是一個同心協力、不分族群、不斷進步的社會。一九二一年臺灣開始有了汽車,新的交通時代改變了生活、經濟以及文化的轉變。游泳池、舞廳的開設,更解放了臺灣百姓保守的觀念。當戰爭時代結束,四、五年級生便承擔了百廢待舉的社會責任。
「你串過聖誕燈泡嗎?」我的眼光聚焦在這一篇報導中。那是我們成長時代的景象,全家老小埋頭苦幹地實踐「家庭即工廠」,當時政府提倡創造經濟的政策。看到熟悉的鏡頭我不禁嚎啕大哭,因為想起曾是這一群努力的孩子之一、已離世的么弟。此情正如蘇軾所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在世有許多缺憾,生活歷史告訴我,要珍惜目前擁有的事物。
我也不曾忘記家中廚房出現大同電鍋時的狂喜之情。「啊,我昨天才夢到電鍋的……」物資匱乏的時代,一只電鍋就可以讓我們興奮無比,從此可以遠離撿柴生火做餐的辛苦。那一份快樂應是生命努力過後的犒賞,我們極為珍惜生活型態轉變所帶來的幸福感。回憶的畫面也出現了高中時期,陪班導師乘坐三輪車做家庭訪問的情景。當年的老師不論多大年紀,總是盡責地挨家挨戶登門親訪,向家長報告孩子在校情況。現今時代的汽車普及,對應民國五十幾年的三輪車是一種進步,但現在導師親自到府的學生訪問,早已被行動電話取代了。這一段成長歷史的小軌跡,卻奠定了我的責任心的養成,老師家戶的關懷情也溫潤我心,潛移默化進而實踐至今。當年低落的生活物質條件,因為內心充滿珍惜與感激,心靈長期浸潤如此的情懷,竟造就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自信與做事負責的態度。
時空再度回到了舊時代,布袋戲裏總穿插著吟唱歷史的詩句,有人因此發憤圖強,在這些深且廣的歷代名句中,頓悟了生命的無限韻味,甚至出書成冊,也滿足了愛讀詩的人們。「人間多少興亡事,不值青山一笑看。」歷史詩句道盡:「你希望孩子將來用什麼樣的感動來寫自己的歷史?」。
曾獲邀為一群國家未來的科學家,分享「生活藝術與哲學」的演講。一學生問道:「歷史文化和生活有什麼關係?」我除了舉上述例子,又說:「歷史文化可以創造人的自信。廣義的自信,來自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是大文化,廣義的生活美學可以培養胸襟。而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族歷史文化,則是狹義的自信。個人的自信來自穩定,有愛的家族生活內涵,可以讓後代滔滔敘訴老祖當年。動人故事就是滋潤心靈的養料,自信就來自此處。再者,我們旅遊看的都是史蹟,如果能夠明白歷史的沿革發展、人生哲學,我們才能有所感動,生命才會受到啟發。」搭配我提供的投影片,說明歷史與人生的關係,這一群可愛的資優生,終於體會地點頭認同。我趁機說明現代年輕人的偶像崇拜,與當年父母引領我們追隨古之學者的風範不同,並寄望他們的生活,開始增添歷史情懷的元素。
家裏玄關處我置放了乾隆時期的官窯仿作收藏。人到了一定年紀,還是回歸自己喜歡的文化裏。所有朋友入家門之後都佇足圍繞著清朝的聚寶盆,共同探究當年的官窯,不論傳統技法或受西方文化影響的風格,都可開心地討論著豐富的話題。
原來歷史的文化美學,也能交會出人際關係的火花。嘗試在歷史的迴廊裏,找尋自信的人生,當年屆熟齡時,就不必擔心自己的生活「不合時宜」了。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13年8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