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指出, 要做一位有效的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不開無效的會議。 沒有效果的會議就是浪費時間,開有效的會議,主管才能創造高效能。
抱歉,王經理現在正在開會,需要我幫您留言嗎?」
「對不起,陳副總這個星期每天都排滿會議,幫您約下星期的時間好嗎?」
「林董事長出國開會5天,等他回來再跟您聯絡好嗎?」
「請業務部所有同仁到第一會議室開會。」
「跨部門會議在下週一舉行,請各部門主管將時間空出來。」
「太誇張了,沒會議室怎麼開會,這個禮拜公司所有會議室全被預約了。」 ……。
部門會議、行銷會議、業務會議、績效會議、協調會議、視訊會議、跨部門合作會議……,各式各樣的會議,讓經理人分身乏術、開到嘔吐。
套句法國文豪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的名言:「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對多數經理人及管理階層來說,工作生涯的寫照是:「我不在開會,就是在前往開會的路上。」
在工作上擔任的職級越高,責任越重,需要溝通、協調、評估、決策的事項越多,自然參與會議也就越多。常聽很多主管哀嘆道:「開會是我的主要業務,一天照三頓開,外加宵夜場,放著一大堆事沒時間做,我簡直快變成開會機器人了。」
不開無效的會議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一般的主管在一星期中,平均有一半時間是耗在開會上。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指出,要做一位有效的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不開無效的會議。
他強調,如果開會沒有效果,會議就是浪費時間。會議必須有效果,主管才能創造高效能。
杜拉克曾於《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為文指出,開一場會議要有效果,與會者必須要有高度的自律能力,會議主持人必須判斷應召開何種類型的會議,不能隨意改變會議的型態,而且要確定與會者都能切中要點。
達成會議的目標之後,就立刻結束會議,不要再扯出別的議題來討論,而開完會的後續追蹤更是不能忽略。 杜拉克強調,要讓會議有效率,首先需決定會議的類型。
針對不同的會議,會前準備的功夫也不同。舉例來說,如果是要宣布重大消息的會議,例如:組織進行變革,此時,會議的重點在於宣布事項,同時展開討論。
又如:某一位成員要在會議中提出專題報告,那會議就需聚焦在報告的內容,討論的事項不能超出報告的內容;如果是多位或全體與會者都需提出報告的會議,這種會議不應該進行任何討論,如果要討論,也只鎖定在需要釐清的問題上。
另一種方式是,在每個人報告之後進行簡短的討論,所有與會者都可以提出問題,如果採取這種方式,不需要在開會前將所有報告先發給與會者,而且在會議中要設定每個人的發言時間,例如:每人進行15分鐘的報告。
在杜拉克眼中,艾佛烈.史隆(Alfred Sloan)是一位最具效能的企業領導人,史隆於1920到1950年執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杜拉克讚許史隆非常擅長開有效的會議及後續追蹤:「一星期6個工作天,史隆大部分時間都在開會,其中3天開正式的委員會,另外3天與通用的一個主管或一群主管開專案會。
正式會議開始時,他會先宣布會議目的,然後仔細聆聽,他從來不做筆記,除了澄清疑點之外,幾乎不發言。會議結束時,他會進行總結,感謝每一位與會者的參與。
隨後他會寫一分簡短的備忘錄,寄給與會的每一個人,備忘錄的內容是會議結論的總結,包括:針對同樣議題再次召開會議或進行研究、任務完成的期限、負責的主管等。」
杜拉克強調,史隆寫的每一張會議備忘錄都堪稱傑作,善用這些備忘錄,讓史隆成為極為優秀的高效主管。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