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幸福工作的祕訣
裁員減薪風暴中,許多人最企求的就是一份能養家餬口的工作。但是,有工作就有快樂嗎?你是否也曾早上起來掙扎半天,很不想去上班?
美國有機食品運動重量級人物戴維.史密斯在新書《幸福工作法則─愛.趣味.有意義》中指出,工業化的過程助長了科學唯物論,人類與工作的價值也變成了抽象的經濟商品,操縱在一群頭
腦精明的有權階級手中,他們眼中只有策略、金錢、利潤,不在乎這些價值對我們的心靈、品格、社區和地球的影響。
人們渾然不知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大家都喪失了靈魂。要讓自己感到滿足而快樂,我們必須重新尋找工作中的意義。
你知道你的公司在做什麼嗎?
作者史密斯曾經是個擁有名牌跑車的電腦程式設計師,為了尋找工作的意義,他轉而投身社會運動,並創辦了好幾家綠色企業,包括著名的史密斯霍肯(Smith & Hawken)園藝用品公司。他在這本既像回憶錄、又像告白書的著作中,呼籲大家放棄抽象不實的工作,重拾有意義、有用處的工作,為自己和他人開創充實豐富的人生。
他以自己的故事為例。初入社會時,他曾在一家大型國防工業承包公司上班。由於他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因此能迅速有效地操作電腦、列印報告,有效追蹤不同的作業進度,但他並不知道為什麼要交那些報告,也不知道公司究竟在做哪些事情。基於安全的考量,公司內部門禁森嚴,所以他無法進入大部份的製造區,也不關心公司在製造什麼產品。
但這樣的企業,如果沒有人監督,會變成胃口奇大的巨嘴獸,會吞噬周圍的人,無人可以約束。
而在那裡工作的人,也會覺得人生無趣,不知道為什麼要工作。
企業一味追求效率化與全球化,也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遙遠,失去直接的關連後,工作的意義也會蕩然無存。
「假如我是受雇於加州某公司的農人,公司即將把我生產的食物出售給俄亥俄州的消費者,那麼,我提供勞務的對象對我來說,就是個抽象的東西,我永遠看不到他們。既然如此,如果我用比
較廉價省力的方法趕走田裡的害蟲,讓他們的食物沾上有毒物質,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史密斯說。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覺得工作沒有意義的人比例很高。作者引述一項近期公布的美國零售業員工意見調查顯示,每天都不想上班的人佔四八%,不滿意個人薪水者佔五四%,認為顧客、雇主和家庭要求過高而使他們工作壓力過大的人佔四八%,立志在新年後立即跳槽的人則佔四七%。
勇敢去冒險
作者指出,我們清醒的時候,大部份時間都在工作,如果我們把所有寶貴的時間都拿去從事我們毫不重視、甚至會傷害社區和家人的工作,就無法完成有意義的工作。更糟的是,沒有善用我們的時間,接著就會封閉內心的感受,利用各種逃避方式麻痺自我,為自己築起一道愈來愈堅硬的軀殼,再戴上一副嘻皮笑臉的假面具,扼殺一切心靈活動──至少在五點下班以前必須暫停這些活動。
那麼,要如何才能找到有意義的工作?史密斯呼籲大家重新培養七個重要的傳統美德,其中「節制」的美德最能幫助我們展開有意義的工作。因為如果你所求不多,也不把增加財富和收入當作
唯一的成就,你就比較能無拘無束地展開冒險,為工作賦予崇高的意義,也比較能挑選你願意投效的公司。
作者用他個人的親身經歷,證明這是可行的。他在辭去電腦程式設計師的工作之後,投身社會運動,全心輔助美國知名工會運動領袖凱薩.查維斯(Cesar Chavez),協助農場工人爭取應有的權利,改善生活。他和妻子住在可供食宿的農場,週薪只有五美元,這樣工作了四年,並不以為苦,反而樂在其中。
在農場的階段性任務完成之後,他需要再找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他本來考慮非營利性質的工作,但他發現許多非營利機構也跟公家單位一樣組織散慢,缺少人情味,不符合他需要挑戰的個性。
在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鼓勵支持之下,他於七○年代和八○年代分別創立了「荊棘地合作市場」和「史密斯霍肯園藝用品公司」,他們都是荊棘地協會(Briarpatch Society)的成員。荊棘地協會是一個以舊金山為大本營的非正式商業協會,由一群有共同理想和價值觀的中小企業主所組成。
荊棘地網絡的一個重要價值觀是:用「減法」過生活。他們自願在生活習慣、居住條件、購買行為等方面力求簡樸。他們每週定期聚會,分享彼此的專長與資源,也一起跳舞嬉鬧。
在七○年代初,美國適逢經濟蕭條,經濟混亂、價值動搖、失業激增,大企業幾乎一蹶不振的時期,荊棘地的成員因為能同甘苦、共患難,因而他們的生活不受到外界干擾,能維持安定,也一直激盪出許多創業的點子。這個案例顯示,要勇於追尋有意義的工作,過簡樸生活,需要有社團同好的支持。
史密斯的祖父母是農人,他從小也經常在農場勞動,因此對農業有很深的感情,也認為有機家庭農業是最務本的行業,最接近傳統智慧所教導的價值觀: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只取合理的利潤,生生不息。所以他後來創立的許多企業,都跟有機農業有關,包括有機種子公司、有機食品公司、有機花坊、有機外帶食品連鎖餐廳等,還有協助小型有機農場取得認證的非營利網路組織。
本書不但記載作者本身的經歷,也介紹了一群「創意行動英雄」的故事。在當前這個類似七○年代的蕭條時期,這些故事可以讓我們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失業問題。對於失去的,不必惋惜,更好的機會,可能就在眼前。
書名:《幸福工作法則 ─愛.趣味.有意義》
作者:戴維.史密斯
譯者:譚家瑜
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2月
做對兩件事,你也可以變有錢一場金融風暴,打亂了許多人的投資佈局。股市一瀉千里、衍生性金融商品價值一夕間蒸發,讓人視投資理財為畏途。但是當資產被嚴重低估時,聰明人仍然逢低佈局,投資未來。現在正是重新檢討自己理財方法的好時刻。
兩位資深的財務顧問凱瑟琳.麥克布林和喬治.沃佩爾,每年都針對五千位美國富豪進行追蹤調查,研究他們的理財行為。
他們發現有些人的財富是曇花一現,有些人卻不但會賺錢,而且還守得住錢。他們特別挑出那些財富穩定成長的富翁進行深入研究,希望了解他們的理財行為和一般人有什麼不一樣。
兼顧穩定和更新
他們將研究心得在新書《致富非做不可的兩件事》中揭露:要讓財富不斷成長,有兩個祕訣,第一是除了自用住宅之外,還擁有能衍生收入的房地產;第二是積極投資新創事業。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