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弄清楚什麼是資產後,發財之路就是不斷累積資產。因為資產可以生錢,累積資產愈多,賺到的錢當然也愈多,最後成為富人就是順理成章。


有本書叫《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大意上是說,要想發財才會變有錢人,如果老是想著房貸、學費,那就只能當小老百姓囉。印象中的美國是科技大國,但時不時就有這種形而上、接近傳教的暢銷書,而且主題是最世俗的發財學,這次要講的正是如此:《富爸爸,窮爸爸》。


作者清崎桑(編按:「桑」為日本人稱呼他人之敬語)從小想當「好野人」,但他爸爸是財務有困難的高級公務員,只相信用功讀書、上好大學,就能進大公司、領好薪水(是不是跟你以前聽到的一模一樣?)這條陽光大道。這藍圖最大破綻就在前半段照著走的親生爹爹,空有高學歷卻沒有高財力,讓小羅勃特只好自謀出路,認了最有錢的同學爸爸,當成學習典範。


這很合邏輯,想做什麼,就向那行業的大師學習,想發財自然要效法富翁。但實行上有幾個困難,透過傳記等著述這種間接方式來學習,成了變通法門。


經過一番尋覓,找到適當的作品,但不表示從此可以踏上致富大道,這裡面還有些「眉角」。很多有錢人的發跡不見得能公開,在大陸,問人家第一桶金(就是第一個100萬)怎麼賺來的,會被趕出去,因為很難找到完全合法的,你這麼問,是要執法單位來抓人?還是學巴菲特想來勸募?單看美化過的書,這些企業主高談闊論該如何如何,又是社會良心,又是高深管理理論,缺乏我們最需要的起步階段,其實比空中樓閣更糟,念得愈用力,反而離錢愈遠。


是不是念好學校


和會不會發財是兩回事


從實用性來講,這本書沒有前述的致命缺點,很適合當發財學入門。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從觀念開始糾正。是不是上好學校,畢業後能不能進大公司,與會不會發財是兩回事。我會重讀這本書的緣起,就是小孩今年基測成果不如理想,親子深度討論日後發展與努力方向時,回憶起當時這本書帶來的啟發。


如果學校與大多數家長規畫的路線不是最佳途徑,那該怎麼走才能致富?清崎先生細說他自己的學習過程,推翻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破題,呈現被荒草掩飾的金光大道:金錢不是真實的資產!窮人和中產階級為金錢而工作;富人則創造金錢。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這個「創造」,不是搶央行的工作來自己造錢,而是擁有不斷吐錢的賺錢機制。


年輕時不被房貸捆綁


投資、移居機動性更高


清崎創造一張圖表來顯示一般人認知的資產與富人認知的差異。一般人,包括很多理財書籍、刊物,都把有價值的物品當成資產;清崎說這是錯的!是不是資產,要看這東西能不能帶來現金,如果不行,那就不是資產,甚至是負債。他認為,包括他當教授的爸爸,都沒弄清楚這件事,導致一輩子擺脫不了貧困的生活,成為為金錢工作的奴隸。


汽車是資產嗎?會計師說是,別的書也這麼說,原因是再爛的車,都可以賣點錢。清崎先生說:NO!除非你是開計程車、大貨車的職業駕駛,車子能為你帶來收入,否則擁有車子表示你擁有負債而非資產。因為在真實世界裡,擁有車子,你要付停車費,使用的時候有油錢、過路費等費用,時間到了要繳稅、要保養、要檢驗,不小心還有罰單、拖吊等支出。擁有一部車,表示錢從口袋流出,而非流入,所以這是負債不是資產。


車子還好懂,房子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負債!這超出想像吧。同樣的道理,除非是投資客,買了當包租公、包租婆,否則一般人買了房之後,也有稅金、維修這些支出。當然,房子要比車子複雜,總是要住的,不買也要租,車子也相同,自己不開車,還是逃不掉交通的費用。


作者不否認這情形,他強調的是現金流入或流出。為了自己的房子每年要付出去的錢,可以與替代性租房的費用比較。以台灣的狀況,租金對比於房價,明顯划算許多。


弄清楚什麼是資產後,發財之路就是不斷累積資產。因為資產可以生錢,累積資產愈多,賺到的錢當然也愈多,最後成為富人就是順理成章。不動產是重要的資產項目,股票當然也是,如果自己經營獲利的事業,當然更是。到底是不是資產並非物理特性決定,就是前面一再強調的:「錢,因此流進口袋嗎?」趕快檢查看看,自己所擁有的,是花錢還是賺錢的?想當好野人,就從累積資產開始!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Smart智富10月號 第146期】


 


 


 


相關文章推薦


 喬丹-超越顛峰(影音)-佳興強力推薦


 蛻變蔡依林(影音)-佳興強力推薦


 力克 - 沒有四肢的人生(影音)-佳興強力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