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給年輕人太少希望了。」影響年輕人生命力的,不只是擁抱他們的父母,還有比父母的擁抱更大的,也就是我們這個社會。
【文╱王浩威】
張忠謀先生日前在全國科技會議裡的發言,認為現代的年輕人很多是憤世嫉俗,反而缺乏理想和抱負。這一席談話引起報章雜誌的一些小小討論。
張先生的擔心並非是偶發的。從九○年代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對年輕人總有「草莓世代」這一類的形容,暗示著對下一代的擔心或失望。如果這是真的,也就是說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近二十年特別的明顯,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想起一位多年以前的個案,在美國一所特優的碩士班結業回來。她一邊在職場追求自己的成就,一邊卻又懷疑這一切。而且,這樣的懷疑,對一切世俗努力的懷疑,是高中以來就一直存在的。當時她自己是承受不住這虛無,才來尋求協助的。
她說起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傑出的知識分子,年紀不小才有了她這樣一位獨生女。尤其是父親,近六十歲了才有這位寶貝女兒。於是,在她懵懂的年幼之際,聽到父母私下的談話,都是病痛和養生之道。
同一輩的朋友,在同樣的年紀,從父母那裡所聽到多是生活的打拚,包括如何奮戰、如何計畫,以及伴隨成功而來的慶祝。
對她父母來說,在六十或七十歲的年紀,淡然的談起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不過的事情;然而,對她還在成長的生命,卻是太早到臨的衰老心靈。
從這個個案以後,我開始注意到父母之一或雙方皆年紀不小才出生的個案,特別是他們的生命力,是否特別蒼白了。似乎,大部分的情況皆不例外。
關於現在的年輕人是否缺乏抱負和理想,政務委員 管中閔 先生說得好:「我們的社會給年輕人太少希望了。」
影響年輕人生命力的,不只是擁抱他們的父母,還有比父母的擁抱更大的,也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如果這個社會是充滿生機的,而成年人每天都興致勃勃的投入生活,對未來充滿朝氣,那麼,在這環境長大的年輕人,面對未來當然也是躍躍欲試的。
很多人在批評我們的年輕人之餘,總會拿大陸的年輕人來比較,說他們是如何積極進取,如何為未來打拚。我們大人都忘了,在大陸,和我們年紀一樣的成年人們,也是充滿信心的向前看──只是我們很鴕鳥的譏諷他們是「向錢看」,而看不到他們後面更重要的那股勁,如此而已。
年輕人沒有抱負和理想?那麼成年人除了相互指責,又有了什麼?(本文作者為精神科醫師、作家)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3年一、二月合刊號】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