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溼地生態園區。七十多歲滿嘴假牙的老阿嬤拿出壓箱寶,大紅衣裳盛裝打扮,像極了情竇初開的少女;「來,來,來,要合照的快集合」……老阿嬤努力彎腰蹲下,為的就是能與馬英九合照。
不必透過經紀人或代理商,便能席捲群眾,馬英九是政壇裡少數的直銷天王與超級巨星。
馬英九的超偶像現象,除了外表,還來自於他迥異的政治風格與決策,一種修道士孤獨的性格。
他在三十一歲時,便當上政大副教授,同時被蔣經國拔擢,步入政壇;在蔣經國身旁學習,深受其影響。生活物質慾望低,手腕上戴的是岳父贈了三十年的錶,最常吃的是便當。
政治上,則是秉持士大夫精神,不許沾染污泥,步入中年後更是把全副精力放在公職,他說,「我的愛人就是我的國家。」
「全民大悶鍋」裡最會模仿政治人物的演員邰智源說,模仿馬英九的訣竅是:眼神憂鬱,帶點魚尾紋。
他的性格,他的存在,經常讓撒野的人性突然被禁錮,讓人感覺不到熱度與真實感。
政治場合裡,經常出現原本交頭接耳、笑鬧不斷的政治人物看到馬英九,會立刻收斂笑容。他總與顯要、財閥、貴婦、謀士、記者,保持一定距離。
吳敦義曾以四句成語形容他:「這人是不冷不熱,不近不遠,不上不下,不戰不降」、「做朋友的確味道淡了點」。
不同階段,人民對領導人有不同的想望。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總統民選,人民渴望當家做主;二○○○年,人民盼望政黨輪替的民主活力;如今,經歷八年族群撕裂與民主混亂,人民的期待又出現鐘擺。
這鐘擺會盪至哪裡?
中山大學政治系教授廖達琪觀察,多數選民在找一個誠實、古意(忠厚),媽媽的好兒子、姐姐的好弟弟、鄰家的好男孩,比較能被信任的政治人物。
或許馬英九的柔性、陽光、一絲不苟的正面形象,讓他成為當下台灣熱賣的政治商品。
但做為三十多年的國民黨員,他能否翻轉國民黨過去給人封建的、菁英的、不夠重視草根價值的形象,讓人相信他可以成功開啟與基層人民真正的對話、既維持主權又化解兩岸衝突?
事實上,在這場選戰中,馬英九有策略地與國民黨這個老包袱進行切割。
他從選舉團隊的建立到議題的選擇,都和國民黨出現扞格。
與國民黨的切割與收割
這幾年,馬英九的光環與特質成功吸引一批與國民黨特質極度不同的「馬團隊」;主要以台北市及桃園縣內閣成員與學者為主,如金溥聰、蘇俊賓等人,多半有國際觀、活力十足、形象清新。但「馬團隊」卻與重視倫理及官僚文化濃厚的「國民黨團隊」溝通不足、誤解頻頻。
兩個團隊曾多次針對文宣包裝、綠卡風波的危機處理,意見相左;不久前,有國民黨大老還敲他的門,勸他的馬團隊要更融入黨內。
議題的選擇上,他則避開國民黨的包袱,儘量不讓火燒到自己的身上。
當他批評執政黨貪污的同時,也被質疑國民黨黑金體質不變;但他的回應多半是他上任後會帶來風行草偃的影響,很少提及對國民黨的具體改造。
過往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國民黨大老,常把「終極統一」掛在嘴邊,但此次選戰,馬英九卻提出任內「新三不」(不統、不獨、不武),顯然他很清楚必須與國民黨原有的統一價值,進行切割。
方面拋棄老黨包袱,但另一面他則汲取國民黨的優勢。包括邀請國民黨成功培育的財經幕僚蕭萬長為副手;以及進一步站在榮譽主席連戰大陸之行的肩膀上,推動兩岸經貿政策;甚至,計劃複製十大建設擴大內需的成功經驗,帶動另一波發展。
只是,這樣的切割與收割,似乎無法完全擺脫他肩頭的包袱。
立委勝選之夜,國民黨的記者會上,馬英九身旁一字排開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舊面孔。一位學者看到這畫面,心頭突然揪了一下說,「李登輝時代的老臣一字排開,讓我突然意識到,馬英九的背後還是老國民黨。」
究竟馬英九的柔性只停留在溫馴,還是具有溝通與理解力量,可帶動變革的柔性領導?
嗅到草根力量
台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認為,從他對二二八家屬的道歉,以及他願意下鄉long stay,說明馬英九慢慢改變國民黨不貼近人民的傲慢。
但與其說他改變了黨,不如說是他嗅到草根力量,意識主流民意的重要。
其實過去兩年,馬英九有更多改造國民黨與政治環境的機會。例如,兩年前擔任黨主席時,泛藍擁有過半立院席次,當時國民黨曾提出政黨法、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等陽光法案,卻沒有大力推動。幾位長期主跑黨政新聞的報紙記者認為他領導與執行力不足。
但,馬英九否認這些質疑,「很多人說我沒魄力,只會跑步游泳,不是這樣的」、「我以前沒有那麼大的自信,以往在研考會、陸委會只做幕僚,但做了市長八年後,我發覺自己有領導的特質……正派清廉,我還有遠見、創新、策略、執行力。」
他舉出在市長任內的垃圾減量、內湖科技園區、國際都市的成績,證明自己有全面向的領導力。他說那是「沈默的魄力」。
順勢推動改變容易,但逆勢而上、化不可能為可能則需要勇氣。
馬英九在選戰中提出「給我八年,我給你百年盛世」口號,團隊甚至提出二十幾項洋洋灑灑的政策,但始終沒提及改革國民黨及未來的政府改造。
馬英九多次以南韓總統李明博比擬,但李明博就職演說明確提到,要讓南韓走向更現代化,他要從公部門改革起,「讓政府成為精實又有能力的組織。」
多年前,馬英九接受《天下》訪問曾提到,「現代化是期望不斷升高的一種革命」(revolution of rising expectations),暮鼓晨鐘的話語猶在耳際。
消弭對立
做為亂世裡的孤星,馬英九的柔性特質讓不少民眾相信,他不是個製造對立的領導人。
但更關鍵的是:他在面臨危機時,是否能成功處理問題。年近耳順的他,有沒有可能讓台灣贏得全球化好處,避開全球化惡水?
潔身自好的士大夫精神能否領導變革,深化台灣民主品質?這將是一場前所未有、錘鍊心智的大考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