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過去文章系列中,有許多對於巴菲特的一系列探討,我也收到許多讀者寄來的信函,討論巴菲特的思維。從中發現,一般人對巴菲特事實上存有誤解,一一來說分明,有助於釐清更多投資上的思考:


1)看身分:把巴菲特視為「股神」


巴菲特財富的主要成長來源,在於長期持有企業,包括納入波克夏旗下的事業體,以及長期持有的股份(可口可樂、富國銀行)。理解了這一點,便可知悉他與華爾街多數的金融交易者、炒股客,截然不同,當然也與「股神」稱號沾不上邊。


此外,包括波克夏集團本身,近年也已轉型為雙核心系統---「投資」和「本業經營」各佔波克夏內在價值的比重,約為40:60。由此可知,巴菲特早已脫離股票交易的層次甚遠,其真正身份,乃是具備投資能力的事業主、具備資本配置能力的集團企業家---這是巴菲特身價、波克夏公司源源不絕成長的原因。


2)看操作:涉及的交易,並非全是股票投資


儘管波克夏以上述雙核心系統,為主要成長動力,但巴菲特仍然有有其他零星的游擊戰,確保資金的靈活運用,包括親自管理旗下的衍生性商品、外匯操作(例如巴菲特之前就炒匯新台幣失利)。而最近的相當引人注目的「箭牌口香糖」收購案,真正的收購者其實是Mars(即M&M's、金莎巧克力的製造商)。波克夏事實上只是提供融資(以在未來取得部分股權)。


另外還有部分是有些巴菲特即使實際買進股票,但只是為了套利,並沒有長期持有的打算,如Honeywell、HCA等。


惟觀察巴菲特的成長時,需要謹記一點:這些為活用大量湧入的資金而採取的零星游擊戰。巴菲特心中的最高指標,是將資金「資本化」---也就是直接投入於企業,產生價值,這也是巴菲特改弦易轍、放棄炒匯的原因,因為他找到更佳的運用方式---直接投資外國企業,比單純持有外幣更具有創造性。


3)看績效:把43年來的波克夏淨值成長率21%,當作是巴菲特投資績效


談到波克夏的成長,一般人常把波克夏過去43年來淨值的成長率21%,當作巴菲特過去股票操作的年績效。然而,這只是波克夏淨值(即股東權益)的財務數字,不能全然視為「績效」(其中當然有部份是來自股票買賣的盈虧,但巴菲特大部份都只有買進、長期持有,故實際上,未賣出的部份是不會反映在淨值上的);而且,淨值成長中至少有大半的貢獻,是來自於波克夏雙核心系統中的事業經營,與股票操作無關。


如果真要看巴菲特的投資績效,比較公允的指標是巴菲特在股東信上公佈的「每股可投資金額」的複合年成長率,42年來平均為27.1%。不過自1993年到2007年間的績效則是14.3%,有下滑的趨勢,原因在於巴菲特已將波克夏的重心移往事業經營。


■莫把巴菲特當偶像!


隨著這幾年巴菲特的股東大會,都會獲得媒體的大篇幅報導,許多人慕名前往「朝聖」,或是有熱心的讀者寫信來想進一步了解巴菲特的致富之路…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許多人想到巴菲特,確實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偶像崇拜光環。


然而,持平而論,儘管巴菲特的研究方式,有其參考價值,但不需要以「膜拜」、「朝聖」的心情,來看待巴菲特的所做所為。畢竟,巴菲特也是人,也會犯錯,不需要美化他,因為就連他都沒有想要美化自己了---巴菲特經常在股東信中,大方坦承於投資決策錯誤之事,作為日後自我超越的養分。


巴菲特在特定個案的成功或失敗,不需要去深研(例如中國石油的操作成功),為什麼?因為會陷入鑽牛角尖,想從中找到顛覆不破的公式,但這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是不可能的事情,況且,過去的成功紀錄,就連巴菲特自己也承認,已是「難以複製或仿效」的了。


■把巴菲特從「神的敬仰」中解放


比較值得深研的,是巴菲特對投資的「思考」---對好投資標的的看法、對金融市場的批判、對特定學術理論的駁斥,這些,反而是成功的投資者非常需要吸收的養分。


舉例來說,許多人可能從媒體上的報導,存在著既定印象,認為是巴菲特是靠「逆勢操作」取勝,然而實際上,應該更深一層地了解,巴菲特其實對於學術上「效率市場」理論的批判。「效率市場」理論認為,由於市場上資訊流通快速,各個股票價格理當在第一時間就充分反映其價值,毫無滯延,當然沒有所謂價值、價格之分野。


然而巴菲特的想法是,市場並非總是理性,儘管時間會證明一切,然而在市場混亂的當下,不可能永遠能立即反應企業應有的價值,這是形成市場價格、價值落差的原因。善用此一認知,巴菲特透過「安全程度」的分析,掌握了這個落差,才敢在眾人惶恐之際,大舉加碼。這絕非表面上看到的「逆勢操作」這麼簡單。


透過深層的的探究,辯證,可以強化自己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能將巴菲特從「神的敬仰」中解放,持平地透視他的投資想法,找出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那些又是過時落伍的---巴菲特的投資考量中,也並非面面俱到,例如他的投資思維,缺乏對於生態績效、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嚴謹評估;而他對於企業最重要的組成份子---人,也僅止於「對人的信賴」,而未進一步重視人與人之間所能產生的綜效價值。這些是邁入知識經濟導向、氣候變遷加劇的21世紀,絕不應忽略的投資思考的脈絡。


巴菲特的話,不是聖典,不必亦步亦趨。成功的投資者心態應該是開放的,廣納各種可能性,並充分以事實為依歸,不斷以自我超越為職志。那麼,你將能在投資的路途上,不斷感受到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已在當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佳興 的頭像
    黃佳興

    佳興成長營 - 業務員最愛的華人影音平台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