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整理好的資料中找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且確認「真的是這樣嗎」,進一步的驗證、確認,以檢視做出的結論能不能符合原訂的需求與目的。


「老闆,昨天和經銷商開會的紀錄,我已經整理出來了,請您過目一下。」


「好,整理得挺詳細的……咦,你的結論A和結論C的關係,看起來好像滿牽強的耶!」


「嗯,這個嘛……」


上述的對話,你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


無法從資料中順利引出正確的根據和有用的結論,是許多工作者常犯的毛病,也是問題無法解決的關鍵。所以,在思考、分析事情時,除了必須利用MECE的方法,毫無遺漏且互不重複地拆解資料之外,還要從整理好的資料中,找出「其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且確認「真的是這樣嗎」。而能做到這一點的技術,就是所謂的「So What?Why So?」。


顧名思義,「So What?Why So?」可分為兩部分。「So What?」是指從整體資料或經過分類整理的內容中,萃取出可以回答問題的重點。比如說,顧客為餐廳所填寫的回函中,會有各式各樣的意見。如果將這些意見分為人員、餐飲、環境等項目,便可從中找出顧客不滿意的主要因素,包括「服務生對菜色不夠了解」「餐廳標示不夠清楚」等,這就是「So What?」。


「Why So?」則是針對「So What?」所得到的結果,再去追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並且以手邊的資料做進一步的驗證、確認。在上述的例子中,以「服務生對菜色不夠了解」這項關鍵因素來看,在歸納出「加強訓練」「只錄用大專學歷的人」等結論的同時,還必須回頭檢視這些解決方法,有沒有事實或依據;如果沒有,就不是正確答案。


根據邏輯思考專家照屋華子與岡田惠子的看法,「So What?Why So?」還可再細分為兩類,一類是「觀察型So What?Why So?」,一類是「洞察型So What?Why So?」。


觀察型是指透過分析,正確地說明存在的現象或事實重點;洞察型則是從多種現象或事實,發掘出其中共通的事項或機制,是更進階的分析方法。不過,對一般工作者來說,無論是觀察型或洞察型,兩者都是必備的思考技巧,可以依不同的目的來使用。


透過「So What?Why So?」的方法,可快速地找出資料中有助解決問題的菁華部分,並確保思考邏輯的正確性,不會出現前後無法扣連的結論,也可在溝通時讓雙方就事論事,降低發生爭議的機會。若能靈活而熟練地運用,碰到再複雜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本文摘自經理人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