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走向產業技術轉移,在台灣,陳良基正是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口中的「技轉王」,他讓大企業捧著現金求技術轉移,所指導的學生更成了職場上待價而沽的搶手人才。
【文╱黃亞琪】
一月中旬,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和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討論到人才與業界發展。在這之前,聯發科參與了目前陳良基推動的「智慧電子國家型科技計畫」,2011年該研究團隊,發表全球第一片具人腦智慧的電腦晶片,讓原只有運算能力的矽晶片,變成擁有人腦圖像辨識功能的「矽腦」,技術領先美國、歐盟。
這項技術未來應用可裝在眼鏡架、衣領、手表內,並搭配影像接收器,只要下次遇到曾見過的人,晶片就可透過顯示器秀出對方的姓名、職業、上次見面地點等資訊,讓記憶人臉不再是苦差事。而研究成果走在前頭,加上熱於「聞」業界趨勢,在業界,陳良基實驗室素有「聯發科搖籃」之稱。
從校園走向產業技術轉移,在台灣,陳良基正是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口中的「技轉王」,他讓大企業捧著現金求技術轉移,所指導的學生更成了職場上待價而沽的搶手人才。
他曾經兩度獲得國科會技轉金額最高榮譽,目前領軍的台大實驗室,從1999年至今技轉技術達一百件,金額近億元,也是最會幫台大賺「外快」的大學教授。
成為之「最」,溯源於小時候種田教他的一堂課,「研究、人生、職涯,跟種田一樣,不看短要看長,」他說。
在農地中長大,他體會到「看長不看短」的人生哲理。
「種田需要時間,才有收成,過程中歷經天氣等等不確定因素,中間很辛苦,但時間發酵後,成果也是豐厚的,」陳良基說。
農家固有的「韌性」與「務實」,也體現在日後研究與產學互動上。任職於台大電機系的陳良基,以開發多媒體晶片聞名,但他清楚好的研究應該得以運用,有經濟效益產出,這是他務實的一面。
於是,1999年他在台大開出「IC設計環境及解決方案」課程,是台大第一個開出理論與應用結合的課程,也就是說,除了課堂學習外,還結合實驗室開發應用,研究方向均超越業界腳步五到六年之間,當應用成果出來時恰可技轉產業需求而不斷鏈。
韌性的一面,則展現在研究上。產學技轉最難是確認研究題目,一旦錯了,前面的努力就沒了。比如,一個腦神經結合數位視訊技術的研究,前後就花了五、六年功夫,耗資超過上百萬元,而「猜」對或錯的機率是一半一半,可以說是與未來對賭。
在他之前,學校有研究技術,企業有錢渴求技術,但兩者就像牛郎織女,老死不相見,直到陳良基這個大媒人,才讓台灣的技轉開出了花朵。
《愛迪生傳》是陳良基最喜歡的一本書,他認為,唯有從失敗中得來的成功才最真實,能克服困難和障礙才是真正勇敢。近四十年學術生涯,一路觀察台灣學術研究,以及同樣急速進步的電子資訊及IC產業,陳良基深感,要有人將產學兩塊蓬勃發展領域拉在一起。「不然,台大教授與產業界就一直是兩條平行線,這很可惜!」他說。
【完整內容請見《商業周刊》1315期】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