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世界級半導體教父」、榮登「全球二十五大傑出經理人」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首度在今年上半年公開發表個人傳記,他以感性的筆觸、理性的陳述,寫下了自己的前半生,從中國的大時代、美國的大時代到半導體業的大時代,張忠謀以他一貫的堅持和執著,走出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一位股市專家曾經分析:選擇股票投資標的的要件有三:一是不需要大量基礎人工、而能運用高科技人才的上市公司;二是該公司所生產的產品沒有環保的疑慮,不會讓工廠所在的鄉鎮舉牌抗議;三是公司負責人的企圖心非常強烈,具有宏觀的國際視野及長遠的規劃能力。綜合上述幾項因素,這位股市專家說道:「未來資訊產業仍然最具發展潛力,建議大家應多關注資訊業的動態。」
無怪乎,近幾年來,股票市場中資訊類股一直是勇猛前進,幾家高科技公司如華碩、宏碁、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等均廣受投資大眾的青睞,而其經營者的動向更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其中一向甚少在媒體上露面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今年首次發表他的個人傳記,直率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過去求學、創業的奮鬥歷程,親手揭開了全世界注目的神祕面紗。
出手大打「世界級」戰爭
這位在七○年代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被國際媒體喻為讓競爭對手發抖的經營者,領導四家高科技公司──台積電、世界先進、慧智、美國晶圓科技,掌握資金近一千億台幣,相當於台灣的第四大企業集團,企業實力僅次於台塑、遠東、中鋼。若僅以台積電一家公司而言,每年的獲利將近兩百億元,平均一天就賺進了五千萬元。
這些輝煌的成績均得自於張忠謀的國際視野及規劃能力。認識張忠謀的人都知道,他一出手就要打「世界級」戰爭。而當大家都認為「世界級」是未來的「理想」時,張忠謀卻認為,「世界級」是「生存之道」,半導體產業無法達到世界級,只有慢慢等著被淘汰。
所有的員工都深切了解張忠謀對於工作的嚴格要求,每逢他親臨主持會議的那一天,大家莫不戰戰兢兢,早從好幾天前就開始準備,平日談笑風生的高級主管,開會當天頓時成了小學生,深怕被他詰難問倒。除了工程專業之外,對於語文,尤其是英文也特別注重,他說,英文是了解國際產業的必備要件,少了這一項條件,很難趕上世界潮流。
對員工要求嚴格,對自己更要求完美,喜歡工作的張忠謀從二十五歲進入半導體業後,幾乎不曾停下腳步。
四十年前,他與半導體的開山祖師摩爾(Gordon Moore,英特爾公司創辦人)同時進入半導體業,與積體電路發明人基比(Jack Kilby)同時到德州儀器工作,常在一起喝咖啡、談發明。他三十五歲擔任德儀積體電路部總經理、三十六歲升任副總裁、四十一歲時已成為該公司主管全球半導體部門的資深副總裁。
雖然從小在課業上表現傑出,張忠謀並非只憑恃著個人的天分,獲得公司主管的青睞。他那永不被擊倒的韌性、堅持紀律的學習、息息不休的努力,可能才是他同時能在美國及台灣擁有極高評價的原因。
與工程結下不解之緣
一九三一年出生於浙江寧波的張忠謀,童年在抗日戰爭中度過,他曾親身體會逃難的困苦以及惡性通貨膨脹所導致的金圓券浩劫。十八歲那年,因國民黨與共產黨內戰,局勢動盪,張忠謀在父母親的安排下進入美國哈佛大學,而為了能在美國生存,他特別選了理工科系,從此與工程界結下不解之緣。
進入哈佛大學的那一年,他下苦工研讀西洋古典名著「莎士比亞」、「伊里亞德」等,讓英文成為主語,培養用英文思考、表達的能力。他的成績始終維持在全班前一○%,這對一個十八歲之前從沒出過國的年輕人來說,誠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後他轉學進入麻省理工二年級,因漸感經濟壓力,開始在學校打工。他為學校教授做計算工作,原以為這份工作對功課有幫助,後來卻發現非常單調重複,他失望之餘求助於當時認識的一位中國教授,沒想到不僅沒得到安慰,反而招來了冷言冷語,那位教授說:「學術界有兩類工作。一類是需要思想的,另一類是枯燥、重複性的工作,你既沒有資格做第一類,就只能做第二類。」這些話讓他深刻體會到「社會是冷酷的,自己要爭氣」。
要走不一樣的路
個性冷靜、好強的張忠謀,毅然拋開所有的挫折,要走一般中國人不走的路,在博士班考試意外落榜後,他開始找工作。初出校門的他,並不真的懂得社會的現實面。他同時找到福特和希凡尼亞兩家公司的工作,福特是當時的大汽車廠,也是許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公司;希凡尼亞則是從事新興的半導體工業,以司的前景仍是未知數。照理說,擁有機械碩士學位的張忠謀本應選擇福特公司,卻因為福特的月薪比希凡尼亞少了一元美金,於是他打電話要求福特提高薪資,沒想到卻為對方所拒,一時惱羞成怒,張忠謀決定選擇希凡尼亞,進入半導體業。
就是以這樣強烈的好勝心,張忠謀開始自學半導體,從只懂得半導體的皮毛,到積快地對半導體熟悉,繼而成為專家。
一九八五年,張忠謀辭去通用器材公司總裁的職位,時任政務委員的李國鼎邀他回台,據任工業研究院院長,台灣人才有機會開始認識他。但由於他長期在美,也因為他習於打世界級戰爭,運用鐵腕策略,逼著工研院的部屬要向美國貝爾實驗室學習:創立台積電,要求師法英特爾,令人對他又好奇又敬畏。
鐵漢亦有柔情
事實上,鐵漢亦有柔情。身為獨子且不善運動的他,小時候在家唯一的活動便是讀閒書,例如「論語」、「孟子」;中學時沈浸於「老子」、「荀子」「詩經」、「史記」,以及現代作家的小說,從魯迅、徐志摩到巴金、冰心、徐訏等。曾經有一陣子,他甚至痴心地想成為一名作家,但這個夢在現實生活的考量下放棄了。也因為有這段歷程,當他闖蕩美國半導體界三十年,回到台灣開創事業第二春之後,出版社想出版他的傳記時,他堅持自己下筆。他說,一者是為了圓少年時想當作家的夢,再者別人能寫的只是他成功的過程,唯有自己才能寫出經歷中真切的情感,最後,他說寫書是為了訓練自己的中文能力。大部分的人從學校畢業,進入工作職場之後,學習的動機及精力日漸消磨殆盡。然而,掌管四家高科技公司、年已過耳順之年的張忠謀,卻仍隨時掌握機會、努力地訓練自己的語文能力,令人不得不由衷讚佩:張忠謀就是張忠謀。
理性中帶有感性
凡是看過張忠謀個人所寫的代記,都會對他有了新的理解:從事高科技業的張忠謀是理性的,寫作時的張忠謀卻是感性的。筆者曾有機會與他一同編輯他個人的傳記,在陳設簡單的辦公皺裡,常常見他抽著菸斗,反覆思索,彷彿進入渾然忘我的境界,每有佳句,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尤其當他找出十八歲初到美國時所寫的短篇小說「伊利莎伯」,青春年少的靦腆躍然臉上,直說:現在寫文章沒過去那麼順了。儘管如此,他一字一句、字斟句酌地修潤文字的嚴謹態度,有著老派作家的作風,恐怕在現代文壇中,還找不出幾位作家可與之比擬。
「在台灣企業家裡,他是少數不俗氣的人。」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人徐小波說道。在科技領域奮鬥近四十年,張忠謀的閱讀習慣始終不間斷,他的興趣廣泛,除專業書必讀以外,歷史、文學類書籍亦涉獵不少,剛從美國回台時,有人建議他應該讀讀瓊瑤的小說,了解台灣的社會脈動,他也一本正經地到書店買了幾本研讀。回首過往,令他最念念不忘的人生階段正是哈佛大學的那一年,因為他在那裡充分享受了知識的饗宴──希臘羅馬史詩、英國文學、美國文學……。
是教父也是儒士
英國思想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舉凡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幾乎沒有不勤加閱讀的。在張忠謀身上,我們看到他的成功源自於他好勝、勤奮、堅持完美的個性:也源自於知識為他帶來的自信與判斷力。在知識天地裡,看得出與文學家、歷史學家相互交流時的張忠謀,從講求精確、理性,堪稱半導體教父的形象頓時成為感性、具有風骨的中國文人儒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