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95年2月初,宏碁集團執行長施振榮,搭上前往舊金山的班機,他即將抵達宏碁北美分公司(AAC),目睹新研發的新型家用電腦Aspire。 施振榮之前就耳聞這支年輕的美國團隊,正在開發與眾不同的革命性產品,但是直到AAC 總裁莊人川邀請他、參與產品說明會議之前,他對整個專案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根據莊人川的描述,施振榮相信Aspire有機會全球熱賣,但是他更興奮的是,這項產品是宏碁首度透過銷售及行銷導向的區域性業務團隊(RBU)來構思、設計、主導,而非由台灣地區負責製造及工程的策略性業務團隊(SBU)來進行。 不過,AAC近年來經營狀況出現問題,過去五年持續損,他究竟能不能寄予這個單位、成為宏碁下一個重要的成長動力呢?Aspire是全新的產品,能不能打入高度競爭的美國個人電腦市場? 答案如果是的話,這個銷售及行銷導向的事業單位,有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主導這項重要的新產品開發?甚至擴展到全球市場呢? 當飛機抵達舊金山時,施振榮嘗試整理心中的興奮和疑慮,到底要不要支持Aspire專案?或是要修改這份專案?而他的決定,對於他所建構的新企業模型,又具有什麼樣的含意呢?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被譽為「品牌先生」,他是台灣品牌得以躍上國際的重要推手,在個人電腦發展史上居關鍵地位,雖然歷經多次挫敗,但總能東山再起、大步向前,他的夢想是打造「品牌台灣」,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這段「龍夢之旅」還未終結,頗引人省思,更值得期待。 事實上,宏碁(Acer)雖是世界第三大個人電腦品牌,在義大利籍總裁蘭奇(Gianfranco Lanci)運籌帷幄下,居泛歐體系筆記型電腦第一品牌,但歐洲成功光環下仍有陰影:19 99年宏碁因對美國市場不瞭解,讓Aspire陷入多賣多賠窘境,最終導致美國市場自有品牌業務大幅虧損,幾乎全面退出。 美國市場 全球指標 經營自由品牌業者都知道:美國是全球最大市場,最新產品、技術總是最早在此出現,除了美國本土龍頭大廠,分佈全球的強勢品牌莫不卯盡全力想在此闖出名號。美國市場的吸引力讓全球廠商前仆後繼跨洋叩關,但綜觀台廠在美國市場表現,真正賺到錢的品牌卻屈指可數。 我常在出席品牌經營策略說明會時被問到:美國市場雖誘人,但此去堪稱凶險危殆,可以放棄嗎?經營品牌一定得前進美國嗎?事實上,從宏碁三進二出美國市場,後來以歐洲第一品牌之姿重返美國,答案再清楚不過:要經營全球品牌,絕不能在主流市場缺席。 觀諸過往,台廠在美國市場難以成功,連鎖通路商強勢運作、消費者權益完善保護,以及鉅額行銷費用應是關鍵。(一)連鎖通路商強勢運作:一個籍籍無名的品牌要切入Best Buy /Circuit City等主流連鎖通路,靠的就是「錢」,在「價高者得」法則下,今天付費讓產品上架,一旦競爭者付出更高上架費,或龍頭廠商想要更大空間,連鎖通路商勢必在獲利、加快銷售週轉率、降低庫存量等種種營運考量下,將新產品全面下架,讓新進品牌初扣關就面臨殘酷事實。 (二)消費者權益完善保護:美國市場保障消費者絕對解約權利(在一定期限內無須任何理由可以退貨),這些拆封使用過的產品不能再當新品銷售,只能標註「水漬品」折價銷售,此類損失往往超過品牌廠商預期及其負荷範圍,許多廠商切入美國市場時低估此特性,連宏碁也曾在此栽跟頭。 (三)鉅額行銷費用:在行銷掛帥的美國市場,想要快速嶄露頭角,花大錢砸廣告、參展、促銷、給予銷售獎勵金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但也常因此種下無可彌補的遺憾。 戰略靈活 突破障礙 我任職的D-Link,成立後第一個進入的市場就是美國,經過20年經營,目前已成該市場領導品牌。從確定美國市場的全球戰略地位,到以次品牌策略讓公司賺錢站穩腳步,再以壟斷次級通路戰略回攻主流通路,D-Link在各階段靈活運用不同策略,成功突破美國市場障礙。 當然,宏碁以歐洲成功經驗為基石再戰美國,也是迂迴攻城掠地的策略。蘭奇想將歐洲成功的物流、行銷、管理機制複製到美國,以宏碁現階段全球銷售量、佔有率估算,確已離成功不遠!「品牌先生」的「龍夢」也正逐漸成形!觀察宏碁、D-Link的品牌之路,對品牌業者而言,先確保公司活下去,再結合資源伺機而動,恐才有機會開花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