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麼龍樹菩薩首先要提出人無我的說明,然後以人無我為例,說明法無我。他在《勸誡寶蔓論》中這樣說:「一個人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空、非識,以上皆非。


但一個人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什麼呢?

就只因為人是依於六大元素所組成的蘊體而存在,一個人無法以其自身建立為真實,也因個人是建立於蘊體之上的,六大元素每一個元素也無法以其自身建立為真實。」就如同一個人是無自性的存在,他或她是依地(身體的硬物質) 、水(液體) 、火(熱量) 、風(能量、移動) 、空(身體的中空處) 、識六大元素組合而成,同樣的,每一個元素也一樣是無自性的,因為反過來也必須依其組成自己的部份才能建立。


 舉例說明比較容易了解龍樹菩薩的意思。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談到了這點,他說:「就好像你已知道對你自己有錯誤的認識,把這種了解應用到所有的現象上。所有的現象都空無自性,就像虛空一樣。由一知所有,由一見所有。」


當你清楚了解「我」的真實狀態,你就可以用相同的推理去了解所有的內外現象。了解你自己是如何存在的這個現象後,你也就可以了解其他現象的本質。這就是為什麼在禪修的程序中,首先要努力了解你自己是空無自性的,之後,再用心去了解其他現象也一樣空無自性。


禪觀反省


如是思維:
1. 人是所有困擾問題的中心。
2. 因此,最好首先致力於了解你自己的真正本質。
3. 之後,這種了悟就可以運用在心、身、房子、車子、金錢及所有其他現象。


了解你自己並非存於自身之內


 


佛教中的「自我」(self)這個名詞有兩種不同的意涵,必須加以區別才不會混淆了。

自我的其中一個意義是「個人」或「有情識的生命」。此生命能愛能恨,會造業累積善惡業果而受業報,會在輪迴中投胎轉世,也能夠入道修行等。


自我的另一個意義則表露在「無我」一詞中,是指一種虛假想像的且過度實體化的存在狀態,即所謂的「自性有」。加諸於此自我過度誇大的無明,是一切世間衰損的根源,是一切錯誤心態之母,也許甚至我們可以稱之為魔。在觀察此依於身心各種成份而組成的「我」時,心將之誇大為自性有,雖然事實上已觀察了知到組成我的身心要素並不包含所誇大的自性存在。



有情眾生真正的存在狀態是什麼?就如一輛車子依其輪子、車軸等組成部份而存在,有情眾生在世俗上也被認為是依於身心所建立的。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與身心分離或就在身心之內的人。


證悟的四個步驟


要證悟你並不如你自己想的那樣存在著,共有四個步驟。我先簡要討論一下,再詳加說明。
 第一步是先指出必須加以駁斥的無明信念。你得這樣做的理由是:當你對自己是在身心之內或身心之外進行分析後,在兩者中都找不到自己,你可能誤下一個結論:你全然不存在。


因為在我們心中,「我」是以其自力建立的方式出現,當我們加以分析想要找到它卻找不到時,似乎就會覺得「我」完全不存在,但其實只是獨立「我」、自性「我」不存在而已。因為此時有一種全然拒斥我的存在及虛無斷滅論的危險,所以第一步先了解在無我中何者被否定就很重要。


「我」是如何出現在你心中?它並非經由思想的力量而出現,而是以更為具體化的存在方式出現。你得注意到並指出這種了解的模式。

第二步是要決定,如果「我」是以表面看起來如此的方式存在,那若不是和身心同一,就一定是和身心不一樣。在確定沒有別的可能性之後,你在後兩個步驟中要分析「我」和身心蘊體是同一個自存的實體,或者是不同的自存的實體。




我們在下文中會討論到,經由禪思過程,你逐漸會了解「我」成為上述兩者之一的謬誤,那時你就可以了解,有自性的「我」是找不到的,這就是無我的證悟。當你已證悟「我」並非是有自性的存在,那麼要了解「我的」東西也是無自性的,就容易了。


第一步:認定目標

不管我們腦中出現什麼事,通常看起來似乎都是對境以自身存在,和我們的思想無關。當我們注意到一個對境時,不管此對境是你自己、其他人、身體、心識或實物,我們都接受它出現的樣子就是它最終、內在及真實的樣子。特別是在有壓力時,這種情況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例如當有人批評一件根本不是你所做的事情說:「你把這個毀了。」你會突如其然的強烈認為:「那才不是我做的!」甚至可能對指控你的人咆哮起來。


「我」是如何在那個時候出現在你的腦中?這個你如此重視及珍愛的「我」到底是如何存在的?你如何了解它?經由反問自己這些問題,你就可以知道心很自然且天生就把「我」理解為本來就自己存在。


讓我們舉另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你發現忘了去做一件你應該去做的重要之事,你會對自己的心生氣,罵道:「我的記憶力真是糟糕!」當你對你自己的心生氣時,這個生氣的「我」和你對之生氣的心就顯現為彼此不同的兩個我。當你很不喜歡自己的身體或身體的一部份例如手時,同樣的事也會發生。




這個生氣的「我」看起來就有單單以自己就可以成就的存在狀態,和你所生氣的身體變成是不同的兩件事。在這種狀況下,你可以觀察「我」是如何似乎只靠自己就可以了,好像是自我構成的,好像以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建立。對於如此的意識而言,這個「我」表現得不必依身心就可建立了。


你記不記得有時候當你做了一件可怕的事,你心裏會想:「我真得把事情搞砸了。」那時候,你認定自己的「我」具有一種自成的實體,既非是身也非是心,而是看起來更強而有力的東西。


你記不記得有時候當你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或遇到了好事,你會覺得很自豪。這個「我」是多麼有價值,多麼值得珍愛,而且這個對自己而言是這麼重要的對境是如此的具體與清楚。在這種時候,我們的「我」之知覺就特別明顯。


一旦你執著了如此鮮明喧囂的我之顯現,就可以使「我」的強烈知覺出現在你心中,似乎再也無法令其強度減弱了。你可以從旁加以檢視,這個「我」是不是真的如其顯現的那樣具體堅固的存在?十七世紀時,第五世達賴喇嘛曾非常清楚的提到過:


「有時這個 『我』看起來似乎是存在我們的身體中,有時似乎是存在我們的心中,有時似乎是存在我們的感覺、辨別力或其他因素中。在你注意到有許多不同的顯現方式後,你會認定這個『我』本來就存在,是有自性的,打從一開始就自己建立了,和身心無二無別,就像牛奶和水混成一體一樣。這是第一步,就是確認無我見中所要否定的對象。」


接下來三章要討論的其餘三步驟,其目的都是要了解我們如此相信它而做出許多行為的這種「我」,其實只是一種想像的虛構。這種堅固 的「我」完全不存在。為了後續步驟的進行,指出及記住這種自我形構的「我」的強烈知覺非常重要。

禪觀反省


1. 想像有人批評你做了一件根本不是你做的事,對方指著你說:「你把這個毀了。」
2. 觀察你自己的反應,這個「我」是如何出現在你腦中?
3. 你是如何覺察到這個「我」?
注意觀察「我」是如何似乎只靠自己就可以了,好像是自我構成的,好像以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建立自己。


再者:
1. 回想起有時候忘記某件事時,你對自己感到厭煩。
2. 反觀你自己的感覺,那時候這個「我」是如何出現在你腦中?
3. 你是如何覺察覺到這個「我」?
4. 注意觀察「我」是如何似乎只靠自己就可以了,好像是自我構成的,好像以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建立自己。


再者:
1. 回想起有時候你對自己的身體覺得厭煩,或對自己身體的某一部份覺很厭煩,像是頭髮。
2. 看看你自己的感覺,那時候這個「我」是如何出現在你腦中?
3. 你是如何覺察覺到這個「我」?
4. 注意觀察「我」是如何似乎只靠自己就可以了,好像是自我構成的,好像以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建立自己。



再者:
1. 回想起有時候當你做了一件可怕的事,你心裏會想:「我真的把事情搞砸了。」
2. 思維一下你自己的感覺,那時候這個「我」是如何出現在你腦中?
3. 你是如何覺察覺到這個「我」?
4. 注意觀察「我」是如何似乎只靠自己就可以了,好像是自我構成的,好像以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建立自己。


再者:
1. 回想起有時候當你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你覺得很自豪。
2. 檢查一下你自己的感覺,那時候這個「我」是如何出現在你腦中?
3. 你是如何覺察覺到這個「我」?
4. 注意觀察「我」是如何似乎只靠自己就可以了,好像是自我構成的,好像以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建立自己。


再者:
1. 回想起有時候當你遇到了一件很好的事,你覺得很高興。
2. 看看你自己的感覺,那時候這個「我」是如何出現在你腦中?
3. 你是如何覺察覺到這個「我」?
4. 注意觀察「我」是如何似乎只靠自己就可以了,好像是自我構成的,好像以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建立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