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外商保險公司近期聘任一位33歲的法務長A先生,部門有十幾位法務人員,大部份都持有法律執照,並且有豐富的執業經驗,年齡介於35歲到45歲之間。A先生因為具備流利的英文能力,與嫻熟的國際經驗,公司期望他可以帶領團隊進軍國際市場。

  去年,某銀行個人金融事業群聘任一位35歲的副總經理B先生,他除了帶領一群四、五十歲的分行經理外,還要管理近800名的員工,B先生在外商銀行待過,有輝煌的實戰成績,有利於公司順利轉型。


  科技公司主管年輕化更是明顯,某外商軟體服務公司,聘任一位31歲總經理C先生,他是透過美國總部招募進來的高階主管,在總部工作三年,現在所帶領的管理團隊平均年齡約35歲。


  當公司需要與全球接軌,提升國際競爭力,而內部又遍尋不著適當的領導人才時,具備國際能力的年輕主管很容易在關鍵時刻出線。近年來,有一群年紀在卅出頭的年輕主管,他們的共同特色是擁有國外名校MBA的學歷,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有些甚至是從小就生活在國外,講一口流利的英文,表達能力非常強,因為優秀的學經歷和語文能力,讓他們的職涯發展一路暢通無阻,猶如坐直昇機,快速竄升為高階主管,坐擁新台幣400至600萬元年薪。


  這群喝過洋墨水、待過外商公司的年輕菁英,在企業的千呼萬喚下,紛紛進駐高階主管的位置。


  他們做事講求效率,且能嚴格地自我要求,一定要在既定的時間內達成工作目標,由於過去良好的工作表現,讓董事會認為有能力帶領團隊完成公司下一階段的任務。


  資誠企管顧問執行董事林瓊瀛自謙自己是過來人,進入公司五年即成為公司的高階主管,一般人可能要花三倍的時間才到達那個位置,也因為親身經歷,讓他深刻地了解箇中甘苦。


  一位成功的高階主管,重點不在於他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目標,而是有沒有能力帶領團隊共同完成目標。年輕主管除了懂得做事外,也要懂得做人,而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帶領一群年資、年齡,甚至經驗比他多的部屬,願意心服口服地跟隨他的腳步。


  心態調整:不是自己往前衝,而要能帶領團隊


  友邦證券投信投顧董事長楊智雅,34歲當上副總經理,兩年後升為總經理。剛上任時,個性急的她常常覺得資深部屬做得沒有她來得好,等不到部屬改善,她就自己跳下去做,最後事情全攬在身上,自己非常忙碌,部屬反而壁上觀。


  後來她驚覺不對,才開始溝通做事的方式,開會時會問:“你的看法如何?”當部屬來詢問事情該如何做時,她若覺得部屬可以處理,她會刻意說:“我也不知道,你認為該怎麼做?”,從中她學會了耐心等待、尊重意見、充分授權。


  林瓊瀛說,年輕主管如果老是覺得自己最厲害,帶的是一群蠢蛋,到最後團隊會演變成“三軍不強,累死將帥”的局面。“領導不是單打獨鬥,而是透過他人來實踐自我。”面對複雜、未知的未來,全球CEO都將領導視為最重要的課題,個人是無法窮一己之力而有所突破的。


  萬豐管理顧問公司是金融業高階人才獵人頭公司,總經理黃惠玉觀察年輕主管雖然專業能力強,但較缺乏團隊領導能力,她說,“領導的重點不在管理好每個個別的部屬,而是改變團隊整體的氛圍,”要讓大家認同團隊,願意為團隊付出心力,共同完成任務,個人也能透過團隊來實現自我。


  有效互動:人際敏感三步驟,才能做到人和


  銀行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B先生與一群資深部屬正在進行業務檢討會議,B君不改他就事論事、講話直接、不顧情面的方式,大聲責罵業務主管執行專案的方式不對,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都沒有。但業務主管覺得何罪之有,因為過去曾處理過相同的專案,所以信心滿滿承諾B君沒問題,並且依照過去的方式處理,只是進度與成效不如預期。過程中B君並未提供新方法,反將成效不好全部歸咎是他能力不足,業務主管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憤而離席,並於隔天提出辭呈。


  很多年輕主管因為專業能力、高績效表現而被晉升上來,過去的成功經驗讓他們深具信心,覺得無往不利,忽略了人際互動的敏感度,不懂得清楚的溝通、態度放柔軟彈性,更不懂得教練與回饋。


  *清楚的溝通


  資深部屬通常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如果年輕主管只交代任務,並沒有溝通達成方式,部屬會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一旦結果不如主管預期,衝突就會發生。


  林瓊瀛說:“要發揮團隊的集體智慧,靠的是人和,需要經常和部屬進行良性的溝通。”年輕主管應該摒除想當然爾的習慣,認為“事情本來就該怎麼做,部屬應該知道做法”,但資深部屬的看法可能完全不一樣,主管應該在要求部屬達成任務時,也同時了解執行方式,以適時提供建議。


  *彈性的態度


  要做到人和,年輕主管的態度也要放柔軟,懂得謙虛與尊重,處理事情要更有彈性。


  作風強勢的年輕主管習慣在會議上直言不諱,但問題就在自以為對事不對人,說話不顧情面,讓資深部屬覺得難堪、挫折,如果本來就不太服他,就會變得更加水火不容。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理事萬子綾,在29歲那年成為外商公司的亞太區HR主管,管理年紀比她大許多的新加坡、香港、中國HR主管,除了年齡挑戰外,還有文化優越感的挑戰,如新加坡同仁始終不服上司怎麼會挑一位台灣人來管理他們,因此她選擇以彈性的態度來面對他們。


  第一年,公司要建立全球一致的績效與調薪標準,希望各地區要依照新的方式進行,而新加坡HR主管堅持調薪方式自行決定,不讓她干涉,萬子綾採取懷柔態度,除了說之以理外,並且給予較多的資源,希望讓新加坡同仁感受到她是來協助他們,而非干涉他們。


  *教練回饋


  林瓊瀛發現,很多年輕主管掌控目標喜歡窮追不捨、管得很細,資深人員會覺得不受信任與尊重。


  他建議,應該掌握關鍵,適時的給予提醒,初始可以問,“既定的目標是否該啟動了?”過程中發生問題時,能給予引導與協助,讓事情可以順利執行;一旦事情成功,年輕主管也要給予肯定的回饋,例如將功勞歸於部屬,肯定部屬的付出,讓他們深以團隊成就為榮,願意為團隊付出更多。


  績效達成:定義績效,雙方取得共識


  對年輕主管來說,上任的首要之務是馬上做出成績,一方面對公司有所交代,一方面也希望以此建立主管的威信,讓資深部屬心服口服。


  這幾天,外商軟體服務公司總經理C先生顯得相當焦躁不安,上任將近三個月,業績成長卻不到預期中的一半,他百思不解,同仁們早出晚歸,盡心盡力地在跑業務,為何成績不盡理想。


  林瓊瀛指出,這是年輕主管帶領資深部屬常發生的狀況,問題出在彼此對績效的定義不同,主管想要完成一件事情,完成到什麼程度,應該怎麼做必須講清楚,避免陷入“想當然爾”的迷思中。


  例如要提高市場覆蓋率20%,主管認為客戶有生意往來才算提高覆蓋率,而部屬可能認為拜訪了多少客戶,建立生意的管道,就算是提高覆蓋率,所以並未想辦法和客戶有生意往來,最後成效當然無法如預期。


  本文摘自管理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